-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方论结合颇切实用。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脾心痛
概述:脾心痛(trueheartpainwithcoldlimbscausedbyspleendisease)为病证名。或一服饮加高良姜、香附等。包括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5种。病因病机:《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
脾咳
脾咳为病证名。多由脾虚土不生金或脾胃湿热逆熏于肺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参见脾经咳嗽、内伤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症见咳而涎出不止,咳引少腹。③五嗽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皮痿
皮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肺热,皮虚弱薄,著足痿躄,其色白而毛败,名曰皮痿,由肺热叶焦使然也。”皮毛痿又名皮痿、肺热痿,亦称肺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
-
怒膈
怒膈病名。因郁怒所致噎塞不通,胸胁胀满之证。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名曰怒膈。”参见五膈条。
-
内因
内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六聚
注解:六聚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称大聚。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聚者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目转耳鸣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母疟
又称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米癥
概述:米癥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病因病机:由好吃生米,食多不消,兼挟痰瘀积聚而成。症状:主要症状为脘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东医宝鉴·杂病篇》:“癥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鳖、肉、发、虱、米也(《备急千金要方》)。”
-
冒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癃
《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癃,痔,遗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淋,古谓之癃。”②指小便不利,属癃闭之轻者。《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一说罢癃病为背疾,腰曲而背隆高;一说为躄,指足不能行之疾。
-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其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则称六淫。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
击仆
出《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医学纲目·肝胆部》中风:“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一作猝中,又称卒中风。击仆损伤·击仆:击仆指击仆损伤而言。
-
饥饱咳嗽
饥饱咳嗽为病证名。指饥饱伤脾,痰食积滞不化引起的咳嗽。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六经厥
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暴聋,颊肿,胁胻拘痛,名少阳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腑热,阴缩,名厥阴厥…
-
瘤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瘤的病因病机: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
-
老疟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劳瘵
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证见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复下利,羸瘦困乏。详见虚劳、传尸劳条。
-
劳蒸
劳蒸病名。即蒸病。以蒸病多属虚劳,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诸证》。参见蒸病各条。
-
恐膈
恐膈病名。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下若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名曰恐膈。”参见五膈条。
-
客忤夜啼
客忤夜啼病证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小儿忽受外界刺激之后,面色变易不定,气郁如怒,睡中惊惕作啼,口吐青白沫,反侧瘈疭,状如惊痫,但眼不上窜。由客忤所致。治法同客忤条。
-
厥阴经脚气
厥阴经脚气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脚气病由风寒暑湿流注足厥阴肝经所致。症见两脚挛急,腰膝偏疼,从足大趾上连足跗上廉、上腘至内廉,循股,环阴器,上抵小腹,夹脐诸处胀痛,兼见口干、呕逆、泄泻等症。风胜者,多有自汗;寒胜者,痛甚而无汗;暑胜者,发热烦躁;治宜神应养真丹。
-
厥阴厥
厥阴厥证名。六阴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逆。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宜于厥阴病手足逆冷治法基础上,加入温通二便之品,当归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枳实等药。参见厥证、六经厥条。
-
酒食衄
因饮食过多和嗜食辛热所致的鼻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用茅花汤、加味理中丸。或以泻心汤加解酒之葛花、枳椇子内服,亦可选加其他凉血之品,并以棉花蘸药塞鼻以止血。
-
酒痢
酒痢病名。酒毒蓄积肠胃所致的痢疾。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医说》卷六:“有人日逐饮酒,遂成酒利。”其证腹痛,痢血,或下如鱼脑。日久身体消瘦,终日不食,但饮酒一二盏。治宜清热祛湿,解酒毒,用葛根汤、香茸丸、或以丝瓜一条,连皮烧研,空心酒服(见《文堂集验方·痢疾》)。
-
筋瘿
筋瘿病证名。瘿兼血脉郁结之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该病多因怒而伤肝,火旺血燥所致。证见颈前瘿块,青筋显露,结如蚯蚓。可服清肝芦荟丸。本病相当于甲状腺肿伴有明显颈部血管怒张者。
-
积瘀泄
概述:积瘀泄为病证名。积瘀泄的治疗:《医林改错》治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补肾无效,作瘀血治,用膈下逐瘀汤。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
积心痛
积滞客于肠胃所致的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奇效良方·心痛门》:“饮食劳逸,触忤悲类,使脏气不平,痞膈于中,食饮遁注,变乱肠胃,发为疼痛;
-
六瘤
概述:六瘤为病证名。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治宜补益肾气、散肿破坚为主,内服肾气丸,外贴阳和解凝膏,必要时可用手术治疗。以外治为主。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指瘤体日久破溃化脓者。治宜凉血养血,滋阴抑火。用芩连二母丸化裁,相当于血管瘤。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服清肝芦荟丸。
-
脓瘤
脓瘤为病证名。指瘤体内有脓排出者。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
-
火病结核
火病结核为病证名。因肾水不足,痰火凝聚,皮下肉上见有结核,不红不肿。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黄肉随
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病者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颧,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其病从太阳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
-
坏伤寒
见《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纪律,皆名坏病。”
-
狐疝
概述:狐疝(indirecthernia)为病证名。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狐疝的病因病机:狐疝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亦与气疝大同小异。”狐疝的辨证治疗:狐疝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狐疝风
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俗称小肠气。狐疝风的病因病机:狐疝风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后泄
概述:后泄为病证名。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皆可引起泄泻。分类:由于病因、证候不同,有风泄、寒泄、暑泻、湿泻、热泻、伤食泻、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泻、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
-
洪肿
水肿之剧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诸病源候论·身面卒洪肿候》:“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见于风水、皮水、石水等病证,亦可见于脚气、鼓胀、肠覃、石瘕等证,须辨属气属血,随证施治(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黑骨温
黑骨温古病名。指发于冬令,临床以里热外寒,腰或胸胁痛为主症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症见“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服冷多则洞泻。”治宜清热解肌、温肾祛寒,用苦参石膏汤、知母解肌汤等方。
-
寒疫
概述:寒疫:1.疫疠阴证;症状:症见发热怕冷,气壅痰喘,咳嗽胸痛,鼻塞声重,涕唾稠黏,咽痛齿痛等。《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症状及治疗:《时病论》载述寒疫的证候为:“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
-
寒湿脚气
寒湿脚气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寒湿外侵,经气、血脉不和所致。临床以脚膝软弱无力、顽木浮肿;或作拘挛疼痛,或兼见恶寒肢冷。治宜温经除湿、活络舒筋。用木瓜牛膝丸、酒浸牛膝丸、葫芦巴丸及鸡鸣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