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楊柳

祛風除溼 中藥材 解毒 中醫學 中藥中毒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n yáng liǔ

2 英文參考

thinspike willow bar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山楊柳

山楊柳中藥名,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爲《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記載的黑骨頭之別名[1]

3.1 別名

滇槓柳、鐵散沙、山楊柳柳葉夾、黑龍骨[2]

3.2 來源及產地

蘿藦科植物西南槓柳Periploca forrestii Schltr.的根或全株。分佈西藏、雲南、貴州、廣西[2]

3.3 性味

苦,涼,有小毒[2]

3.4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活血調經,消炎解毒[2]

1.治風溼痹痛,跌打損傷閉經月經不調,瘡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煎服:3~6g[2]

2.搗敷治骨折[2]

3.5 使用注意

內服一日量不宜超過9g,過量可出現抽搐,甚至死亡。孕婦及肝炎、消化潰瘍患者均忌服[2]

3.6 化學成分

樹皮含滇槓柳素(Forrestin)[2]

3.7 藥理作用

滇槓柳粗苷具有強心作用,其特點類似毒毛旋花子苷G而毒性較低[2]

4 《*辭典》·山楊柳

4.1 出處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4.2 拼音名

Shān Yánɡ Liǔ

4.3 別名

黑楊柳

4.4 來源

楊柳科植物山楊柳的樹皮。全年可採,切片曬乾

4.5 形態

小喬木,高3米餘。枝圓形,被有白色絨毛,幼枝及葉柄尤爲濃密。單葉互生;矩狀橢圓形,長21~27毫米,寬9~14毫米,先端鈍或微尖,基部闊楔形,全緣,兩面均被白毛;葉柄短。花單性異株;排成葇荑花序;每一花生於一苞片的腋內;花白色,有毛絨;無花被;雄蕊1~2或更多。蒴果卵形,長約3毫米,熟後2裂,裂瓣反曲。種子3~5枚,棕黑色,密被白色長綿毛。

4.6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灌叢中,尤以陽坡爲多。

4.7 性味

苦澀,涼。

4.8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大瘡大毒

4.9 用法用量

水煎外洗。

4.10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7.

用到中藥山楊柳的方劑

查看更多

用到中藥山楊柳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