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杨柳
别名:滇杠柳、铁散沙、山杨柳、柳叶夹、黑龙骨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forrestiiSchltr.的根或全株。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消炎解毒。1.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闭经,月经不调,疮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单叶互生;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尤以阳坡为多。
-
车桑仔
拼音名:ChēSānɡZǎi别名:山杨柳、油明子、炒米柴、野碧桃、夜闹子、狗闹子、山枝莲、溪柳、毛乳、石故纸、白石楝、坡柳来源:楝科车桑仔Dodonaeaviscosa(L.生境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性味:微苦、辛,温。全株研末,外用敷治疮毒,湿疹,荨麻疹,皮疹。注意:误食其叶可引起腹泻等症状。
-
旱柳
拼音名:H nLiǔ别名:杨柳、山杨柳来源:杨柳科旱柳SalixmatsudanaKoidz.,以根、根须、皮、枝、种子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四川。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膀胱炎,小便不利,关节炎,黄水疮,疮毒,牙痛。5钱,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风门顶
处方:川芎5钱,草乌5钱,川乌5钱,乳香3钱,秦艽1钱5分,川牛膝3钱,羌活3钱,防风3钱,地龙3钱,桂枝1两,麻黄1两,当归5钱,虎骨3钱,白芷5钱,红花5钱,独活5钱,川木鳖2两(水煮胀,去皮毛,麻油炸黄),木瓜3钱,苍术3钱,5加皮3钱,蕲蛇肉3钱,原麝香5分。另加山杨柳4两(即芫花根),朴消1两,作掺敷药。
-
山黑柳
拼音名:ShānHēiLiǔ别名:山杨柳、四齿柳来源:杨柳科山黑柳SalixtetradeniaHand.-Mazz.,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痈疮肿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叶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柳:拼音名:XiǎoY Liǔ别名:山杨柳、红梅蜡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hypoleucaSee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1两,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雌花序长2.5-5cm,粗5-7mm,密花,花序梗短;性味:辛;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主风湿骨痛;
-
山白蜡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白蜡条:别名:山杨柳、白蜡条来源:杨柳科山白蜡条Salixinamoena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涩,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调经。主治月经不调,风湿痛。3钱,水煎,红糖为引。或泡酒服。注意:忌豆类、鱼。
-
黑骨头
《*辞典》:黑骨头: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HēiGǔTou别名:铁散沙、铁骨头、牛尾蕨、山筋线(《广西药植名录》),山杨柳、青蛇胆、小青蛇、柳叶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黑龙骨、飞仙藤,达风藤(《云南中草药选》),小黑牛、青香藤、奶浆藤、青色丹、黑骨藤、青风藤(《云南中草药》)。
-
皂柳
拼音名:Z oLiǔ别名:毛狗条、山杨柳来源:杨柳科皂柳SalixwallichianaAnders.,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辛、酸、涩,凉。功能主治:驱风解热,除湿。主治风湿关节痛。并可治头风疼痛。用法用量:1两,水煎服,亦可熏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皂柳根
《*辞典》:皂柳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Z oLiǔGēn来源:为杨柳科植物皂柳的根。原形态:皂柳,又名:毛狗条、山杨柳。叶互生,倒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仅有1腺体;蒴果长约9毫米,有疏柔毛。生境分布:多生于山野荒坡。性味:性微寒,味辛酸涩。②治头风痛:皂柳根五钱,石菖蒲、橙子皮各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