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藥中毒 中藥學 通竅止痛 散風止癢 殺蟲
niú shī zǐ
牛蝨子爲中藥名,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爲《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記載的蒼耳子之別名[1]。
(+苔木)耳實、蒼子、蒼棵子、牛蝨子[2]
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帶總苞的果實[2]。全國各地均產[2]。
甘、苦、辛,溫,有小毒[2]。入肺、肝經[2]。
散風寒,通鼻竅,止痛,止癢,殺蟲[2]。治風寒頭痛,鼻淵,鼻塞,牙痛,風溼痹痛,肢體拘攣,麻風,疥癩,皮膚瘙癢[2]。
煎服:4.5~9g[2]。
用量不宜過大[2]。內服過量,產生噁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肢冷,昏迷等中毒症狀,嚴重者可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2]。
本品含蒼耳子苷(Xanthostrumarin)、氫醌、生物鹼、β-谷甾醇、豆甾醇、脂肪油[2]。
種子含羥基蒼朮苷,有明顯降血糖作用[2]。煎劑可鎮咳,抑制心臟活動[2]。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2]。醇提取物對紅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2]。蒼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可能是一種苷類性質的物質,它能引起動物的血糖急劇下降而致驚厥和死亡[2]。動物的病理解剖還發現,中毒後腎臟、肝臟都受到損害,腦組織有繼發性水腫[2]。水浸或高熱處理可解除其毒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