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羊脂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祛风,解毒。1.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久痢,便秘。化学成分:主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还含少量亚油酸、肉豆蔻酸。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羊脂:出处:出自《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拼音名:YánɡZhī英文名:Goatorsheepfat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脂肪油。
-
枣仁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枣仁汤:处方:枣核仁3克人参6克芍药桂心各3克黄耆甘草茯苓白龙骨牡蛎各6克生姜6克半夏10克泽泻3克制法:上药十二味,哎咀。功能主治:治虚劳,气血两虚,夜梦遗精,茎核微弱,惊惕忪悸,小腹里急。《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枣仁汤组成:枣仁、生地、当归、丹参、人参、茯神、黄连、甘草、竹心。
-
耳孔中
耳孔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汇解》列作奇穴。位于两侧耳孔,计2穴。主治中风口喁、耳病等。一般取5寸长筒一个,一端置入患者耳孔中,周围以面塞严,外端纳大豆一颗,与艾炷一起燃着,灸七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
栀子汤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方名:栀子汤别名:栀子散组成:栀子仁4两,黄芩3两,柴胡4两,升麻3两,龙胆草3两,大黄3两,栝楼3两,芒消2两。主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用法用量:上取山栀子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1升半,煎至8合,去滓,入大黄末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
茱萸汤
别名:木瓜汤(《医心方》卷八)、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主治:脾心痛兼吐水。主治: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腹,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或自口干,手足烦,苦渴湿痹,风气动作,顽痹不仁,骨节尽痛,腰背如折,恶寒,大呼即惊,多梦。
-
赤小豆叶
《中医大辞典》·赤小豆叶: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angularisWight的叶。功能主治:治小便频数,遗尿。①《别录》:主止小便数,去烦热。②《日华子本草》:明目。于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食医心镜》)②治漏,小便利,复非淋: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三升。
-
孙思邈
孙思邈(581~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
羊肺
性味:甘,平。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止渴,治小便多,伤中,补虚不足,去风邪。附方:①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十药神书》辛字润肺膏)②治渴,止小便数:羊肺,并小豆叶,煮食之。(《唐本草》)③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莨菪子一升,羖羊肺一具。
-
羊脬
《中医大辞典》·羊脬:羊脬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辞典》·羊脬:出处:《本草纲目》拼音名:YánɡPāo别名:羊胞(《备急千金要方》)。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膀胱。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①孙思邈:治下虚遗尿。②《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
小趾尖
小趾尖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足小趾尖端。左右计2穴。主治难产、头痛、眩晕、消渴等。一般直刺0.1~0.2寸;可灸。
-
猪肺
可用于治疗肺虚咳嗽、久咳咯血等症。猪肺的食用建议:根据中医以脏补脏之理,凡肺虚之病,如肺不张、肺结核等,可借鉴《证治要诀》之法:治肺虚咳嗽:猪肺一具,切片,麻油炒熟,同粥食。性味:甘,平。③《随息居饮食谱》:治肺痿咳血、上消渚症。(《四川中药志》)③治嗽血肺损:薏苡仁研细末,煮猪肺,白蘸食之。
-
猪心
概述:猪心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烟酸等,这对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很大的作用。猪心适合的人群:1.适宜心虚多汗、自汗、惊悸恍惚、怔忡、失眠多梦之人、精神分裂症、癫痛、癔病者食用;性味:甘咸,平。归经:《随息居饮食谱》:入心经。
-
千金汤
制法:水煎服。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之千金汤功能清热化痰,宣肺定喘。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千金汤专取蜀椒以温中气,牡蛎以镇肾怯,为肾虚胎寒要药。附注:方中蜀椒,《千金翼方》作“蜀漆”。《普济方》卷六十三引《杨氏家藏方》之千金汤:方名:千金汤组成:陈皮半两,升麻半两,射干1两。
-
医德
医德是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巾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疏五过”、“征四失”等论述医德的篇章。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全面而实用地提出了各种医德规范,对后世的医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世界医学协会通过了新的医德宣言——《日内瓦协议法》。
-
水芙蓉
《中医大辞典》·水芙蓉:水芙蓉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蜀葵花之别名。2.捣敷或研末调敷痈肿疮疡,蜂、蝎螫伤,麻油浸泡涂烫伤。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紫苏草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沟边、田边,沼泽等湿地上。"功能主治: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
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㿗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七锃
七锃为刺法术语。见《备急千金要方》。七,数字;锃,指器物经摩擦后闪光耀眼。七锃,意指火针入肉不出皮外,以针锋稍拔还纳七次。《针灸集成》作“若灸七壮之说”,非。
-
七瘕
七瘕指七种癓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癓瘕证治》:“夫癓者,坚也,坚则难破。然七癓八瘕之名,经论亦不详出。《东医宝鉴·杂病篇》:“癓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鳖、肉、发、虱、米也(《备急千金要方》)。”
-
大艾炷
大艾炷为大型的艾炷。目前以半莲子大艾炷称大艾炷,古时可大如鸡子。《备急千金要方》灸满方:“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
-
宗筋弛纵
概述:宗筋弛纵:1.足痿不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阳明虚则纵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晋唐时代,不少医者进一步认识到劳伤致肾虚的机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载有大量补肾治阳痿的方剂。这表明中医不仅能治疗功能性阳痿,而且能治疗一部分器质性阳痿,因而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
口寸
口寸为同身寸之一。即以患者本人两口角间距离作为1寸量取穴位,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又方,以绳横度其人口,以度其脐,去四面各一处,灸各三壮。”又《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
-
女膝
女膝为经外奇穴名,出《癸辛杂识》。别名女须、丈母、女婿。位于足跟,当跟骨之中点处。主治黄疸、吐泻转筋、骨槽风、齿龈炎、惊悸、精神病等。一般直刺0.2~或艾条灸5~《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脚后跟穴及《类经图翼》所载之足踵穴,位置与本穴相当。女膝(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太阴阳
太阴阳为奇穴掖门之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参见“掖门”:掖门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寸处,举臂取之。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一般艾炷灸3~
-
手足十指(趾)端
手足十指(趾)端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十指(趾)尖端。主治小儿风病大动,手足掣疭者。一般灸1—3壮。
-
手足大指爪甲
手足大指爪甲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即鬼眼穴。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大指(趾)桡(胫)侧爪甲根角处。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专治精神病、癫痫等。
-
风齿痛
风齿痛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5寸。左右计2穴。主治风齿疼痛、疔疮肿痛、前臂神经痛。一般针0.5~1.0寸;可灸。
-
风痱穴
风痱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一穴位于中脘穴下0.5寸,另外中脘穴旁开1.5寸左右各有1穴,共3穴。主治风痱失语、手足不遂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目飞
目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额部。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2寸处。主治鼻出血、额神经痛、心悸、急性鼻炎、泪腺炎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四体
四体即四肢。《备急千金要方》:“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
-
澡豆
用法用量:洗手面。功效:去(黑干)(黑曾)风痒,令光色悦泽。《外台》卷三十引《延年秘录》:方名:澡豆组成:白茯苓6两,土瓜根6两,商陆根6两,萎蕤6两,白术6两,芎6两,白芷6两,栝楼6两,藁本6两,桃仁6两(去皮),皂荚5挺(去皮子),豆屑2升,猪胰3具(晒干),猪蹄4具(治如食法,烘煮取汁)。主治:面黑不净。
-
压穴
压穴是指出针后用手指压迫穴位,以防出血。《备急千金要方》:“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
-
百种风
百种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项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2.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各种风症。一般用灸法。
-
百息
百息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足大趾背侧正中线,趾端直上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便失禁、难产。一般灸3壮。
-
回发五处
回发五处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当头顶旋毛正中及其前、后、左、右共5穴。取法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主治头风眩晕。灸随年壮,每年灸3次。
-
后腋下穴
后腋下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腋后皱襞尽头处。主治肩背挛急不举、颈项瘰疬、喉痹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报
报,复也。《备急千金要方》:“……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参见报灸:报灸为灸法用语。意指重复施灸。见《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卷三:“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指再次施灸。
-
鸠尾骨端
鸠尾骨端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前正中线,当胸骨剑突尖下缘处。主治小儿囟陷、小儿疳瘦等。一般艾炷灸1~3壮。
-
灸之生熟
灸之生熟为灸法用语。生:少;熟:多。指灸量的多少。《备急千金要方》:“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
-
顶上旋毛
顶上旋毛即顶上回毛。《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顶椎
顶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项后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消渴、小便数。一般灸3~7壮。
-
肾系
肾系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伏兔穴下1寸处。主治消渴、小便数。一般艾炷灸3~7壮。
-
阴旦汤
处方: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各家论述:《张氏医通》: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开启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开启阳邪之药也,《备急千金要方》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
-
指寸
指寸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作为取穴的比例寸。分中指寸、拇指寸、横指寸等。通常以一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为3寸。《图翼·中指同身寸法》日:“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圆曲交接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两头尽处,此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横寸,无折法之处,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
指寸定位法
概述:指寸定位法又称指寸法。在具体取穴时,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为3寸。
-
砭艾
砭艾即针灸之意。砭,砭石,泛指针刺;艾,艾灸。《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
-
泉掖
泉掖即泉腋。见《针灸聚英》。《备急千金要方》作“液”。渊腋为经穴名(YuānyèGB22)。属足少阳胆经。举臂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等。一般沿皮刺0.3~
-
鬼厅
鬼厅为穴名。鬼客厅为经穴别名。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有苏厥逆、利腰脊作用。如口眼部诸肌痉挛、面肿唇动、僻、齿痛、鼻塞、鼻衄、休克、癫痫、精神病、癔病、及颈项强痛、急性腰扭伤;配风池、风府、中脘、太冲治精神分裂症;②水沟穴针刺有镇痛、镇静、松弛腹肌、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等良好效果,故可用于针麻。
-
鬼哭
鬼哭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聚英》。位与鬼眼相同。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大指(趾)桡(胫)侧爪甲根角处。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专治精神病、癫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