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明

經外奇穴 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ù míng

2 英文參考

Tóulínqì GB15[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目明:1.經穴別名;2.經外奇穴名。

4 經穴別名·目明

目明經穴別名[1] 。即頭臨泣[1] 。《扁鵲心書》:“目明二穴,在口面骨瞳子上,入髮際。治太陽腦痛,灸三十壯。”正視時,在瞳孔直上入髮際處。頭臨泣經穴名(Tóulínqì GB15)[2] 。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2] 。爲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2] 。頭:頭部;臨:治理;泣,淚水[2] 。穴在頭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淚水,故名[2] 。

4.1 位置

位於頭部,前髮際上0.5寸,瞳孔直上[2] 。正坐仰靠取穴[2] 。

4.2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2] 。

4.3 功能主治

有清腦明目、宣通鼻竅的作用[2] 。主治頭目、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內障雀目目翳流淚小兒驚癇[2] 。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淚囊炎、癲癇中風昏迷[2] 。

4.4 刺灸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2] 。

5 經外奇穴名·目明

目明經外奇穴[3] [4] 。出《鍼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出《扁鵲心書》。

5.1 位置

正視時,位於瞳孔直上入髮際[4]

位於頭額部,前髮際邊緣,正對瞳孔[4] 。

5.2 功能主治

主治頭痛目赤視力減退等[4] 。

主治頭痛太陽腦痛眼球充血視力減退等[4] 。

5.3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4] 。

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7壯,或溫灸10~15分鐘[4] 。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4.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