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为书名。南宋·窦材撰。本书主要介绍各家灸法、临床应用、艾灸摄生等。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作者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其所论皆本乎《内经》。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窦氏比较重视灸刺,临床经验丰富,书中还载有中药麻醉法。本书后经清·胡珏参论百余条,1765年由王琦予以重校刊行。
-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建立了人体的整体观和气血循环学说,为中医辨证论治和药物归经奠定了基础。《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胡珏
胡珏为清代医家。号古月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胡珏立志于医学,因家贫不得受业医门。精研医著,遂通医理,治病有良效,慕当时名医高鼓峰之名。研读高氏《医家心法》,见其中论述有不合仲景者,遂对该书加以订正、评论。另对窦材之《扁鹊心书》亦加评论。其子道周,承其学。
-
膏肓病
说明这是一种病位在膈中(或其他属于药物不易起作用的病位)的危重病证。后世有将膏肓病与劳病的某些证型相联系者,如《扁鹊心书》将一种由于“七情六欲,形寒饮冷,损伤脾气,令人咳嗽,胸膈不利,恶寒作热”的“冷劳”病与膏肓病并论,用全真丹、金液丹等方治疗;参见劳嗽条。
-
窦材
窦材为宋代医家。真定(今属河北)人。学医于“关中老医”,针药并善,尤重于灸法及热药的应用。撰有《扁鹊心书》,托名为扁鹊所传,他主张治病以“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并首次提出先用中药麻醉,然后施灸。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之宝贵资料。
-
八风丹
水飞)半斤。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细嚼,温荆芥汤下,茶清亦得,食后服。《杨氏家藏方》卷二处方附子(去皮脐)半两,川乌头(去皮脐,炙)半两,草乌头(去皮尖)半两,白附子半两,半夏半两,天南星半两,香白芷半两,天麻(去苗)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去叶土)半两(并生用),朱砂半两(别研),麝香1钱(别研)。
-
撮气散
处方:白术2两,干姜2两,黄耆(蜜水拌炒),附子1两,川椒1两,杏仁1两,甘草5钱。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凉药伤肺,饮食不下,胸膈饱闷,吞酸气逆,久嗽不止。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温服。初服冷热相持,觉烦闷欲吐,少顷撮定,肺气自然下降。摘录:《扁鹊心书》(神方)
-
大丹
次以瞿麦末5钱、草乌末5钱、菠棱末5钱,以鸡子清5钱拌匀,盖在砂上,以罐盖盖住,铁丝扎好,盐泥封固、阴干。寒炉取出,研细,醋打半夏糊丸,如芡实大,滑石为衣,以发光彩,银器收贮。主虚劳,发热,咳嗽,咯血,骨蒸盗汗,怔忡惊悸。一切阴疽冷漏,小儿斑痘缩陷,水肿臌胀,黄、黑疸,虚羸大病。
-
还睛丹
《扁鹊心书·神方》:还睛丹:处方:磁石(活者,火煅,醋淬7次)2两,硫黄2两,雄黄2两,雌黄2两(共为粗末,入罐打3炷香,冷定取出研细,配后药),钟乳粉2两,附子2两,台椒(炒出汗)2两。功能主治:远年近日,久患双目不见光明,内外气障,拳毛倒睫,一切眼疾。附注:《普济方》引本方有营实一两。
-
良姜理中汤
处方: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功能主治:虚疟,久疟,脾胃虚弱。或初起为冷物所伤。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空心服。摘录:《扁鹊心书·神方》《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制备方法:上为末。
-
蜜犀丸
处方:槐角(炒)120克当归川乌玄参(炒)各60克麻黄茯苓(乳拌)防风薄荷甘草各30克猪牙皂角(去皮、弦、子,炒)15克冰片1.5克(另研)制法:先以前十味为末,后入冰片和匀,炼蜜为丸,樱桃大。功能主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及小儿惊风发搐。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小儿惊风发搐。
-
三五七散
摘录:《扁鹊心书》卷下《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三五七散:方名:三五七散组成:人参3钱,附子3钱,北细辛3钱,甘草5钱,干姜5钱,山茱萸5钱,防风5钱,山药5钱。感寒头眩,恶寒,口眼斜,耳聋。附注: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卷一○九引作“三五七汤”。主治:八风五痹,肢体不仁,或风寒入脑,头痛目旋,耳内蝉呜。
-
五服丹
《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雄黄5两,雌黄5两,硫黄5两,辰砂5两,阳起石5两。功效:补肾壮阳,健筋骨,延年益寿。主治:阳痿。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米饮送下。
-
田季散
《苏沈良方》卷十:别名:二圣散、二气散组成:好硫黄半两(细研),水银1分(与硫黄再研无星)。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4两取汁,酒1盏,同姜汁煎熟调药,空心服。衣被盖覆,当自足指间汗出,迤逦遍身,汗出即愈。制备方法:同研如黑煤色。附注:二气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二圣散(《扁鹊心书 神方》)。
-
如圣饼
《保婴撮要》卷十二:组成:乳香、没药、木香、血竭、当归各等分,麝香减半。主治:流注及一切疮疡不能消散,或溃而不敛。《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密陀僧5钱,诃子(大者)8个(火煨,去核),硫黄3钱,轻粉2钱,石燕1对(洗净,烧红,酒淬)。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龙眼大,捏作饼。主治:痔瘘及脏毒下血。
-
神治诸般风气灵膏
《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神治诸般风气灵膏组成:红砒1斤。用法用量:摊于膏药,贴患处。制备方法:上入罐化汁,将金头蜈蚣、全蝎末投砒内,以砒不起烟为度;又以砒用槐角子1斗,煮3昼夜,水干为度;上以土筑实封固,火煅锅通红,死砒脆白化成汁,用砒1两,配金液丹1两,共研为末。
-
钟乳粉
《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钟乳粉组成:石钟乳1斤。主治:劳咳咯血,老人上气不得卧,或膈气腹胀,久咳不止,及喉风喉肿,两目昏障,童男女骨蒸劳热,小儿惊风,胎前产后发昏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每服3钱,煎粟米汤送下。一切虚证,先于脐下灸300壮,后服此药更效。制备方法:煅成粉,再入石鼎内煮3炷香,为极细末。
-
润肠散
《种福堂方》卷二:方名:润肠散组成:鳖头灰5钱,五倍末5钱,伏龙肝5钱,生矾末5钱,赤石脂5钱,诃子肉各5钱(俱晒干)。《医学纲目》卷二十三引朱丹溪方:方名:润肠散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厚朴8分(炒),地黄7分,桃仁1钱,枳壳(炒)1钱,甘草少许(炙),锁阳2钱,苁蓉2钱,桃仁1钱。主治:脾约。
-
霹雳汤
《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霹雳汤组成:川附(炮去皮脐)5两,桂心(去皮尽)2两,当归2两,甘草1两。主治:脾胃虚弱,因伤生冷成泄泻,米谷不化,或胀、或痛、或痞,胸胁连心痛,两胁作胀,单腹膨胀,霍乱吐泻;中风、半身不遂;阴疽,入蚀骨髓;痘疹黑陷,急慢惊风,气厥发昏;阴阳伤寒,诸般冷病寒气。
-
医林指月
《医林指月》医学丛书。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痎疟论疏》、(附《痎疟疏方》)、《达生篇》、《扁鹊心书》、《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学古诊则》。
-
山茄花
概述:山茄花为中药名,出自《扁鹊心书》。别名:曼陀罗花、风茄花、山茄花、胡茄花、酒醉花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metelL.或毛曼陀罗D.innoxiaMill.的花。性味归经:辛,温,有大毒。3.风湿痹痛,寒湿脚气。化学成分:白曼陀罗和毛曼陀罗的花均含天仙子胺(莨菪碱)、天仙子碱(东莨菪碱)和去甲天仙子胺。
-
水沫疮
水沫疮为病证名。指腿间疱疹,因冷水沫后而加重者。《扁鹊心书》:“小儿腿胻间有疮,若以冷水洗之,寒气浸淫,遂成大片,甚至不能步履”,为水沫疮。可用葱、椒、葱煎水洗后,再以百花散掺之。
-
艾炷
艾炷(moxacone)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艾炷灸
概述:艾炷灸(moxa-conemoxibustion)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的灸法。艾柱艾柱灸的分类:临床上,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又称着肤灸、着肉灸、明灸。常用的隔物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
-
安虫散
驱虫止痛。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田氏保婴集》方之安虫散:别名:鹤虱散处方:胡粉2钱(炒黄),鹤虱2钱(炒黄),川楝子2钱(去皮核),槟榔2钱,白矾(枯)2钱半。摘录:《田氏保婴集》《扁鹊心书·神方》方之安虫散:处方:干漆(炒至烟尽)5钱,鹤虱(炒,净)1两,雷丸(切,炒)1两。
-
百花散
《扁鹊心书·神方》:百花散:处方:川乌5两。如大,即入白及,更别抄桃奴1钱(正名桃枭,乃是桃实,着枝不落,经冬不凋者,正月采),用麻油调,量疮口大小,煎成新熟青绢,早晚蘸药贴疮上,候疮平即止,治小儿软疖尤妙,如患臁疮,只用5味药,新汲水调,摊连纸上,临卧时贴,2-3次见效。本方方名,原书人卫本作 白花散。
-
碧云汤
处方:荆芥穗2两,牛蒡子(炒)1两,真薄荷1两。功能主治:风痰上攻,头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后茶送下。摘录:《扁鹊心书·神方》《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碧云汤组成:荆芥穗2两,牛蒡子(炒)1两,真薄荷1两。制备方法:上为末。
-
补宫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补宫丸:处方:鹿角霜白术白茯苓(去皮)香白芷白薇山药白芍药牡蛎(煅)乌贼鱼骨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妇人诸虚不足,久不妊娠,骨热形羸,腹痛下利,崩漏带下。用法用量:空心米饮送下。
-
当归柴胡汤
《产科发蒙》卷四引《经效方》:当归柴胡汤:别名:当归汤处方:当归、芍药、桔梗、槟榔、枳壳、桂枝、柴胡、青木香。功能主治:产后血气胁肋胀痛。摘录:《产科发蒙》卷四引《经效方》《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柴胡5钱,半夏2钱(以生姜1钱同捣),当归1钱,甘草5分。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肢节痛,吐逆。
-
地血散
《普济方》卷一五三引《活人书》:地血散:处方:茜根4钱,大豆2钱,黄药子1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解一切毒。主热毒深入吐血,咯血,及诸热烦躁。摘录:《普济方》卷一五三引《活人书》《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茜草1钱,当归1钱,白芍1钱,乌梅1钱,柴胡1钱,知母1钱。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
定风散
处方:川乌(炮)2两,防风2两,雄黄1两。功能主治:破伤风及洗头牙槽等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摘录:《扁鹊心书·神方》《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定风散组成:川乌(炮)2两,防风2两,雄黄1两。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和滓服,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附子半夏汤
处方:川附1两,生姜1两,半夏2两,陈皮(去白)2两。功能主治:胃虚冷痰上攻,头目眩晕,眼昏呕吐等证。用法用量:每服7钱,加生姜7片,水煎服。摘录:《扁鹊心书·神方》《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附子半夏汤组成:川附1两,生姜1两,半夏2两,陈皮(去白)2两。制备方法:上为末。
-
救生汤
《产科发蒙》卷二:救生汤:处方:当归、川芎、牛膝、桂枝、炒干姜、人参。或水煎,另与温酒半盏许亦可。主治:一切痈疽发背,三十六种疔,二十种肿毒,乳痈乳岩,及经年手足痰块,红肿疼痛,久年阴寒久漏。功效:大补不足,助血调气。主治:产后血运及气欲绝,心闷,手足烦,憎寒热,心下痞硬,及产前后黄虚肿。
-
脱衣散
处方:牛膝9克归尾6克木通9克滑石12克冬葵子7.5克枳壳6克功能主治:治妇人生产时,胞衣不下。水煎,温服。摘录:《万病回春》卷六《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脱衣散组成:附子5钱,硫黄5钱。用法用量:姜汁调,以茄蒂蘸擦。《回春》卷六:方名:脱衣散组成:川牛膝3钱,归尾2钱,木通3钱,滑石4钱,冬葵子2钱半,枳壳2钱。
-
少阳丹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组成:苍术4两(去黑皮,锉成块子,用浆水浸1宿,取出,用井水洗7遍,焙干,炒),茴香子3两(炒),附子2两(去皮脐,浆水浸1复时,取出,别用浆水沙锅子内煮,切成片子,焙干),丹砂半两(研细为衣)。主治:两感伤寒,瘟疫瘴气。温水洗,捶打遍,去心,晒干,捣罗细末)1斤,桑椹(乃人之精也。
-
育婴丹
《扁鹊心书》:方名:育婴丹组成:上好白蜡1两2钱(入铫顿化,倾入碗内7次),朱砂(飞净)1钱(心疳用之),赤石脂1钱(火煅,脾疳用之),青黛1钱(肝疳用之),寒水石1钱(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肺疳用之),牡蛎1钱(火煅,肾疳用之)。功效:健脾进食。主治:小儿面黄,肚大青筋,作泻,及五疳诸积。
-
三黄丹
功能主治:《外科传薪集》方之三黄丹主治风毒黄水疮。《扁鹊心书·神方》方之三黄丹:方名:三黄丹组成:雄黄5两,雌黄5两,硫黄5两。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制法如大丹,研极细,醋糊为丸,如芡实大。《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三黄丹:方名:三黄丹组成:大黄90g,黄柏30g,黄连9g,煅石膏60g,枯矾180g。
-
宣风丸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方名:宣风丸组成:大黄末半两,牵牛子末半两,郁李仁(去皮,研)半两,巴豆1分(去心皮膜,油煠,研)。主治:伤寒结胸,热气蕴蓄。《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宣风丸组成:黑丑(取头末)2两,青皮1两,胡椒21粒,全蝎24枚(去头足)。附注:祛风丹(《普济方》卷三七四)。
-
醒脾丸
《本事》卷十:方名:醒脾丸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半两,白术半两,舶上硫黄半两,天麻(去芦)半两,全蝎(去毒)1分,防风(去叉股)1分,官桂(去粗皮,不见火)1分,人参(去芦)5钱。功效:健脾养胃,补气调中。《扁鹊心书 神方》:方名:醒脾丸组成:川乌5两(姜汁浸,去黑皮,切片),大蒜3两(煨,去皮)。
-
中丹
《元和纪用经》:方名:中丹组成:黄耆(白水者,半禀阴也;主治:百损久虚,体劣羸瘦不堪,荣卫不足,善惊昏愦,上焦客热,胃膈冷痰引饮,过食则心腹痞满,脾胃气衰不能消谷,血妄时崩,四肢沉困。主治:脾疟,黄黑疸,脾泄久痢,虚肿水肿,女人血崩白带,骨蒸劳热,小儿急慢惊风,及暴注肠滑,洞泄,中风,诸般疮毒。
-
艾丸
艾丸指以艾绒团聚做成的丸状物,可供灸用,与艾炷似。《肘后备急方》治卒得惊邪恍惚方:“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艾团
艾团即艾炷。《银海精微》:“其夹肉处用小艾团三个,不可多灸。”艾炷是指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经络望诊
经络望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在色泽、润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属于何经的病变。由于脏腑有病能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出现种种特异的、可见的“经络现象”,故可借以诊断疾病。故宋·窦材《扁鹊心书》中日:“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
胡念庵
胡念庵即胡珏。胡珏为清代医家。字念庵。号古月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评注《扁鹊心书》。
-
目明
概述:目明:1.经穴别名;即头临泣穴。《扁鹊心书》:“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位置: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主治头痛、太阳连脑痛、眼球充血、视力减退等。
-
碧霞散
《得效》卷十六:碧霞散:处方:铜青3钱,滑石1钱,土膏半两,轻粉少许,麝香少许。五痫、心风。摘录:《济阳纲目》卷一《扁鹊心书·神方》:碧霞散:处方:猪牙皂角(炙,去皮弦)5钱,铜青(另研)5钱,大黄(生用)5钱,金线重楼(即金钱钓虾蟆)5钱。功能主治:痰涎壅盛,卒仆或发惊搐,一切急症。
-
薄荷散
《普济方》卷三六九:薄荷散:处方:薄荷叶1两,蝎1分,天南星半两(灰炒通黄赤色)。摘录:《扁鹊心书·神方》《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薄荷散:别名:薄荷汤处方:杜薄荷半两(去粗梗,取嫩者),羌活1分,全蝎(炒)1分,麻黄(去节)1分,僵蚕(直者,去丝,炒)1分,天竺黄1分,甘草半分(炙),白附子半钱。
-
大通散
《扁鹊心书·神方》:大通散:处方:大黄2钱,枳实(麸炒)2钱,甘草1钱。摘录:《扁鹊心书·神方》《圣济总录》卷七十三:大通散:别名:木通散处方:沉香(锉)1分,木香1分,白术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桑根白皮(锉)1分,木通(锉)1分,胡椒1钱1字,黑牵牛3两(半生半炒,捣取粉1两半,余者不用)。
-
换骨散
功能主治:癞风。面上黑肿,肌肉顽麻,手足疼痛,遍身生疮。制备方法:上为末。《古今医鉴》卷十五引毛东园方:方名:换骨散组成:川归1两,荆芥1两,麻黄1两,栀子1两,连翅1两,花粉1两,角刺1两半,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土茯苓4两。主治:天泡疮,筋骨疼痛。
-
黄药子散
《袖珍》卷三引《经验方》:黄药子散:处方:黄连5钱,玄参5钱,赤芍药5钱。摘录:《袖珍》卷三引《经验方》《宜明论》卷十一:黄药子散:处方:黄药子1两,当归1两,芍药1两,生地黄1两,黄芩1两,人参1两,白术1两,知母1两,石膏1两,川芎1分,桔梗1分,甘草1两,紫菀1分半,槐花子1分半,柴胡1分半。吐出顽痰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