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发际
概述:前发际: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出《刺疔捷法》·前发际:前发际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中国针灸学》·前发际:《中国针灸学》作神庭下5分头发边际处。前者主治颜面疔疮;后者主治头痛、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
-
发际
概述:发际:1.头发的边际处;神,指脑之元神。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
曲差
曲差穴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头风,巅顶痛,鼽衄,噼,心中烦满,热病汗不出,喘息不利,头部疮疖,现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息肉,眩晕,癫痫,鼻炎,鼻窦炎,眼睑痉挛,结膜炎等。曲差穴穴位解剖:曲差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
-
上星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
神庭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
天庭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
承光
快速取穴:先取百会(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再取百会至前发际的中点,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承光穴。帽状腱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厚而坚韧,通过皮下筋膜内的纤维束与皮下筋膜、皮肤紧密相连。承光穴主治头痛、目眩、呕吐烦心、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癫痫。承光配解溪、丰隆,治眩晕。
-
骨度折量定位法
古时以骨节作标志定出度数,测量人体各部长短、大小,称骨度。用骨度方法量取穴位则称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法)。后世为了取穴方便,经过临床考察,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的基础上,对部分尺寸作了某些修改。后发际不明者,从大椎穴量至眉心作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横寸918寸。眉心(印堂)至前发际;
-
腧穴定位法
概述:腧穴定位法是指审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现行骨度分寸,如下表: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部位度量法骨度(单位寸)附注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直寸12前发际不明者,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
同身寸
概述: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同身寸为腧穴的定位法。用骨度方法量取穴位则称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法)。现行骨度分寸,如下表: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部位度量法骨度(单位寸)附注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直寸12前发际不明者,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
-
鼻冲
曲差穴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头风,巅顶痛,鼽衄,噼,心中烦满,热病汗不出,喘息不利,头部疮疖,现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息肉,眩晕,癫痫,鼻炎,鼻窦炎,眼睑痉挛,结膜炎等。鼻冲穴穴位解剖:曲差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
-
头临泣
所属部位:前头头临泣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正坐仰靠取穴。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
云翳
概述:云翳:1.经穴别名;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参见宿翳:宿翳为病证名。
-
明堂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
鬼堂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1.2寸,或点刺出血。
-
五处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快速取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五处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
通天
别名天臼、天伯。是穴主治肺窍不利、鼻塞鼻衄、不闻香臭,因名通天。快速取穴:先取承光(先取百会,再取百会至前发际的中点,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承光穴),其直上2横指处即是通天穴。灸法:可灸。通天穴的配伍:通天配风池、昆仑,有祛风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头重眩晕。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项痛重,通天主之。
-
络却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 ,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络却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正营
正营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或于头临泣后2寸取穴。“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发际3.5寸(《针灸大成》)。正营穴穴位解剖:正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正营穴主治偏头痛,目眩,齿痛等。《针灸甲乙经》:上齿龋痛,恶风寒,正营主之。
-
巨处
概述:巨处即五处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巨处穴主治病证: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灸法:可灸。
-
当阳
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当阳穴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颞部。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针刺太阳、风池,可使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
-
寅门
寅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前正中线入发际1.8寸。
-
眉冲
眉冲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眉冲穴在头部的位置眉冲穴的位置眉冲穴的位置(血管)眉冲穴的位置(肌肉)眉冲穴的取法: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神庭与曲差的连线,与攒竹垂线之交点处取穴。艾条温灸5~眉冲配太阳、鱼腰,有清热明目镇痛的作用,主治视物不明,目痛。
-
天门
概述:天门:1.穴名;由眉心推至发际,称为开天门。能发汗解表。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天门:天门即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天门即神门,乃乾宫也。”参见天门入虎口:天门入虎口为小儿推拿方法。3.自小儿食指桡侧缘远端横纹处的命关穴推至虎口处。有健脾、止泻、发汗、通气血等作用。
-
目明
概述:目明:1.经穴别名;即头临泣穴。《扁鹊心书》:“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位置: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主治头痛、太阳连脑痛、眼球充血、视力减退等。
-
骨度法
骨度法为经穴定位的主要方法。参见骨度:骨度是指古代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定出一定度数,用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广狭等,称为骨度。后世依其尺寸比例结合临床实践,略作改动,作为定穴标准尺寸,则称骨度法。《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
-
骨度
概述:骨度:1.五度之一;五度之一·骨度:骨度为五度之一。骨度是指古代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定出一定度数,用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广狭等。后世依其尺寸比例结合临床实践,略作改动,作为定穴标准尺寸,则称骨度法。《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
-
颧骨低平或塌陷代用品矫正术
手术名称:颧骨低陷代用品矫正术别名:颧骨低平或塌陷代用品矫正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颧骨颧弓骨折手术/颧骨颧弓骨折的晚期处理/颧骨低陷的矫正术ICD编码:76.7206概述:颧骨低陷代用品矫正术用于颧骨颧弓骨折的晚期治疗。麻醉和体位:颅骨瓣切取与移植需全身麻醉,其他植骨代用品植入可用局部浸润麻醉。
-
额颅
额颅为人体部位名。指前发际以下,两眉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
额
概述:额:1.人体部位名;指前发际以下,两眉以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出《针法灸法学》。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主治病症:耳穴·额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颧骨低陷代用品矫正术
手术名称:颧骨低陷代用品矫正术别名:颧骨低平或塌陷代用品矫正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颧骨颧弓骨折手术/颧骨颧弓骨折的晚期处理/颧骨低陷的矫正术ICD编码:76.7206概述:颧骨低陷代用品矫正术用于颧骨颧弓骨折的晚期治疗。麻醉和体位:颅骨瓣切取与移植需全身麻醉,其他植骨代用品植入可用局部浸润麻醉。
-
目临泣
概述:目临泣为经穴别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功能主治: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中风七穴
中风七穴指治疗中风的7个经验效穴。《太平圣惠方》指百会、耳前发际(后世作曲鬓穴)、肩井、风市、足三里、绝骨、曲池。《针灸资生经》指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等。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
-
后发际
后发际是指在项(后颈)部上方的头发边缘部。发际为头发的边际处。其中在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前发际;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
-
目飞
目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额部。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2寸处。主治鼻出血、额神经痛、心悸、急性鼻炎、泪腺炎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天聪
天聪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7寸处。位于头正中线入发际鼻尖至发际距离的1/2处。主治外感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或腰背强直等。一般沿皮刺0.3~或艾条灸5~《备急千金要方》:“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
-
头面
头面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位于额部正中线,当眉间至前发际连线的上、中1/3交界点。计1穴。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亦为头面部手术的针麻用穴。一般以沿皮刺0.3~0.5寸,多用电针方法刺激。
-
面针
面针指以针刺面部范围内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或进行针刺麻醉的方法。其穴以《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面部的视诊部位为主要依据。
-
肠区
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额部,从直对瞳孔之发际处,向外量取前发际正中点至直对瞳孔处1/2的长度,向下划与正中线平行之直线,长2厘米为该区。主治腹泻。一般沿头皮斜刺,捻转进针,每分钟捻针200次左右,持续1~2分钟,留针5~用同样方法再捻两次起针。
-
首面
首面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额部正中线,即眉间至前发际之中点处。计1穴。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前头痛、小儿惊厥、面神经痉挛。一般沿皮刺0.5~0.8寸。
-
临泣
概述:临泣为经穴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足:足部;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
鼻咽口舌区
鼻咽口舌区为经外奇穴名。穴出《中西医结合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位于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中点上下各2厘米之直线为该区。主治鼻腔、口腔疾患。一般沿皮刺1.0~快速捻转,每分钟200次左右,留针5~重复捻针2次,即可出针。
-
额上
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经穴汇解》。位于头顶正中线,入前发际2.2寸处。主治小儿暴痫等。一般灸3~7壮。
-
三等
三等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变异性卟啉症
疾病别名南非遗传性卟啉症混合性卟啉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变异性卟啉症又称南非遗传性卟啉症、混合性卟啉症、混合性肝性卟啉症和遗传性迟发性卟啉症等,它具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类似皮疹,兼有AIP的神经、内脏症状。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缓解期有手背和面部多毛,手背薄纸样瘢、前发际小珍珠样瘢痕及色素沉着。
-
鼻伤衄血
(3)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上星、囟会),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11)可将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内治:宜以敛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如白及、蒲黄、仙鹤草、栀子炭、侧柏叶、白茅根、藕节等。
-
头角
头角为人体部位名。即额角。指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之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