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後交叉韌帶斷裂臨牀路徑(2016年版)》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於2016年12月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實施有關病種臨牀路徑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6〕1315號)印發。
3 發佈通知
國衛辦醫函〔2016〕13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爲進一步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範診療行爲,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我委委託中華醫學會組織專家制(修)訂了一批臨牀路徑;同時,對此前印發的有關臨牀路徑進行了整理。現將上述共1010個臨牀路徑一併在中華醫學會網站(網址http://www.cma.org.cn/kjps/jsgf/)發佈,供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參考使用。請各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指導醫療機構結合實際,細化分支路徑並組織實施。同時,要落實以下要求,進一步提高臨牀路徑管理水平和實施效果。
一、推進臨牀路徑管理與醫療質控和績效考覈相結合
要充分發揮臨牀路徑作爲醫療質量控制與管理工具的作用,實施醫療服務全程管理,同時將臨牀路徑管理有關要求納入績效考覈管理,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
二、推進臨牀路徑管理與醫療服務費用調整相結合
要注重研究臨牀路徑實施後醫療服務的收費情況,科學測算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合理控制醫療費用,進一步減輕羣衆看病就醫負擔。
三、推進臨牀路徑管理與支付方式改革相結合
通過臨牀路徑合理測算單病種付費、按疾病相關診斷組付費(即DRGs付費)等支付方式的支付標準,有效推動支付方式改革。
要提高臨牀路徑實施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臨牀路徑實施效率,加強對臨牀路徑的實時管理和全面統計分析。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
2016年12月2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4.1 一、後交叉韌帶斷裂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後交叉韌帶斷裂
行膝關節鏡下關節鏡檢,後交叉韌帶重建術,或含以下診斷和術式:
4.1.2 (二)診斷依據。
1.病史:膝關節常有外傷史,急性期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慢性期關節不穩,錯動感或交鎖。
2.體檢:股四頭肌常常萎縮,脛骨結節塌陷徵(+),後抽屜試驗(+)等。
3.輔助檢查:X線檢查可以瞭解脛骨結節塌陷程度及有無韌帶止點撕脫骨折,MRI檢查可以明確後交叉韌帶損傷部位及程度。
4.1.3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
1.診斷明確的後交叉韌帶斷裂,症狀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和運動能力。
2.無手術禁忌證。
4.1.4 (四)標準住院日爲4-7天。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時,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1.6 (六)術前準備0-2天。
1.必須的檢查項目:
(4)術前輸血八項;
(6)膝關節MRI;
(7)胸片、心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
(1)超聲心動圖、血氣分析和肺功能、血管超聲(高齡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3)部分患者需增加膝關節X線軸位片、雙下肢全長片、雙膝負重位片及髁間窩位片。
4.1.7 (七)選擇用藥。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執行。
4.1.8 (八)手術日爲入院第0-2天。
3.手術內植物:EndoButton,IntraFix,羥基磷灰石界面螺釘,可吸收界面螺釘,金屬界面螺釘;AO螺釘及U型釘;半月板箭、FastFix、Rapidlock;GII帶線鉚釘等。
4.輸血:無。
4.1.9 (九)術後住院恢復3-5天。
1.必須複查的檢查項目:血常規、血沉、纖維蛋白原、CRP、降鈣素原;膝關節X線正側位。
2. 血常規、血沉、纖維蛋白原、CRP、降鈣素原;膝關節X線正側位、膝關節CT+三維重建(去股骨外髁)。(非必須)。
3.術後處理: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執行;
(2)術後鎮痛:參照《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
4.1.10 (十)出院標準。
2.傷口無感染徵象(或可在門診處理的傷口情況),關節無感染徵象。
3.複查化驗檢查,結果在術後合理範圍內。
4.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4.1.11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圍手術期併發症:深靜脈血栓形成、傷口感染、關節感染、神經血管損傷等,造成住院日延長和費用增加。
2.內科合併症:老年患者常合併內科疾病,如腦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手術可能導致基礎疾病加重而需要進一步治療,從而延長治療時間,並增加住院費用。
3.植入材料的選擇:當後交叉韌帶需要雙束重建時,或當合並半月板、軟骨或其他韌帶損傷需要治療時,所需內植物材料種類數量有所不同,可能導致住院費用存在差異。
4.2 二、後交叉韌帶斷裂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後交叉韌帶斷裂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標準住院日:4-7天
日期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1-2天(術前日) | 住院第1-2天(手術日)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完成"住院志"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初步診斷 □ 完成“首次病程記錄” □ 完成“住院病歷”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開醫囑:常規化驗、檢查單 | □ 上級醫師查房 □ 繼續完成檢查及必要的會診 □ 完成“術前小結”和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手術準備 | □ 完成手術記錄和術後當天的病程記錄 □ 交待術中情況及注意事項 □ 麻科大夫術後隨訪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運動醫學科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飲食 臨時醫囑: □ 血、尿常規、血沉檢查;凝血功能;術前輸血八項;生化組合;胸片、心電圖 | 長期醫囑: □ 同前 □ 既往內科基礎疾病用藥 臨時醫囑: □ 根據會診要求開檢查化驗單 □ 術前禁食水 □ 術前抗生素皮試 □ 術區備皮 □ 其他特殊醫囑 | 長期醫囑: □ 運動醫學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飲食 □ 患肢抬高、制動 □ 抗生素 □ 其他特殊醫囑 臨時醫囑: □ 耗材計費 □ 鎮痛治療(必要時) □ 補液(必要時) □ 傷口換藥(必要時) |
主要護理 工作 | □ 入院介紹。 □ 完成護理評估並記錄 □ 處理醫囑、並執行 □ 健康宣教 □ 按時巡視病房 □ 認真完成交接班 | □ 常規護理、 □ 術前備皮、沐浴、更衣 □ 術前物品準備 □ 完成護理記錄 □ 完成責任制護理記錄 □ 認真完成交接班 □ 按時巡視病房 | □ 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生命體徵足背動脈搏動患肢皮膚溫度、感覺如有異常通知醫生 □ 向病人交待術後注意事項 □ 術後生活及心理護理 □ 處理執行醫囑 □ 完成責任制護理 |
病情變異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
簽名 |
日期 | 住院第2-3天 (術後第1日) | 住院第3-5天 (術後第2-3日) | 住院第5-7天 (術後第4-5日)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完成“日常病程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 血常規、血沉、纖維蛋白原、CRP、降鈣素原;膝關節X線正側位 □ 患膝MRI(必要時) | □ 主管醫師查房 □ 評估術後化驗結果及影像學複查結果,確定病人可以出院,通知出院 □ 完成“日常病程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出院總結”、“病歷首頁”的填寫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運動醫學術後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飲食 臨時醫囑: □ 一對一康復指導 □ 鎮痛治療(必要時) | 長期醫囑: □ 運動醫學術後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飲食 臨時醫囑: □ 血常規、血沉、纖維蛋白原、CRP、降鈣素原;膝關節X線正側位 □ 患膝MRI(必要時) □ 一對一康復指導 □ 鎮痛治療(必要時) □ 傷口換藥、彈力繃帶 | 臨時醫囑: □ 出院帶藥 □ 口服抗生素 □ 消炎止痛藥 □ 2-4周到門診複查 □ 康復科複查 □ 不適隨診 |
主要護理 工作 | □ 處理執行醫囑 □ 術後心理、生活護理 □ 康復醫生指導訓練 □ 完成病情觀察護理記錄 □ 協助病人持拐下地行走 □ 認真完成交接班 | □ 處理執行醫囑 □ 術後心理、生活護理 □ 康復醫生指導訓練 □ 完成病情觀察護理記錄 □ 協助醫生傷口換藥 | □ 出院指導 □ 協助家屬辦理出院手續 □ 出院單位處理 |
病情變異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
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