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過期妊娠臨牀路徑(2019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19年12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有關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9〕933號)印發,供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3 發佈通知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有關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的通知
國衛辦醫函〔2019〕93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爲進一步推進臨牀路徑管理工作,規範臨牀診療行爲,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我委組織對19個學科有關病種的臨牀路徑進行了修訂,形成了224個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現印發給你們(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醫政醫管欄目下載),供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19年12月29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4.1 一、過期妊娠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過期妊娠(ICD-10:O48)。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和《婦產科學(第9版)》(謝幸、苟文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
1.以末次月經計算:月經規律者,停經達到或超過42周(294天)尚未分娩者。
2.根據排卵日計算:根據基礎體溫提示的排卵期推算若排卵後280天仍未分娩者。還可通過性交日期或輔助生殖技術的日期推算孕周。
3.超聲檢查確定孕周:妊娠5~13+6周內以胎兒頂臀徑推算預產期,妊娠14~20周內以胎兒雙頂徑、股骨長度推算預產期。
4.其他:妊娠最初血、尿HCG增高的時間、早孕反應出現時間、胎動開始時間以及早孕期婦科檢查發現的子宮大小均有助於推算預產期。
4.1.3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和《婦產科學(第9版)》(謝幸、苟文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
1.應當儘可能避免發生過期妊娠,爭取妊娠足月時分娩。確診過期妊娠的患者,應當根據胎盤功能、胎兒大小、宮頸成熟度等綜合分析,選擇恰當的分娩方式。
(1)引產前促宮頸成熟:引產前應當常規進行宮頸評分,宮頸Bishop評分<6分,引產前應當給予促宮頸成熟治療。
(2)引產:對宮頸成熟,Bishop評分≥6分且胎頭已銜接者,採用縮宮素靜脈滴注引產。引產過程中嚴密監護胎心、宮縮及產程進展。
4.1.4 (四)標準住院日4~8天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2.當患者合併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1.6 (六)入院後當日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
(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查者)。
(4)心電圖。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項目:白帶常規、宮頸分泌物培養+藥敏、陰道微生態檢查、GBS篩查、胎兒臍動脈血流等。
4.1.7 (七)促宮頸成熟及引產方式選擇
(3)其他方法:如宮頸擴張球囊、Foleys管、昆布條、海藻棒等。
2.引產:用於Bishop評分≥6分患者,行人工破膜術和/或縮宮素靜脈點滴引產術。
4.1.8 (八)產後住院恢復3~5天
2.產後用藥:酌情使用預防性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執行。
4.1.9 (九)出院標準
1.一般狀況良好。
2.無感染徵象。
4.1.10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引產成功後順利陰道分娩進入自然臨產陰道分娩臨牀路徑,產鉗助產者進入陰道產鉗助產臨牀路徑,引產失敗或引產過程中出現剖宮產指徵(如胎兒窘迫、頭位難產等)轉入剖宮產臨牀路徑,退出本路徑。
2.子宮復舊不良,出現陰道流血過多、產褥感染、切口延期癒合等併發症,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4.2 二、過期妊娠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過期妊娠(ICD-10:O48)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4~8天
時間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2~4天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詢問病史、查體、完成初步診斷 □ 完善檢查 □ 完成病歷書寫 □ 加強心理輔導 | □ 簽署相關醫療文書 □ 引產 □ 觀察臨產徵兆及產程進展 □ 加強產時監護 □ 接生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產前常規護理 □ 一級護理 □ 飲食 □ 間斷吸氧 □ 每4~6小時聽胎心 □ 自數胎動 臨時醫囑: □ 血常規、尿常規 □ 胎兒監護 □ 超聲 □ 心電圖 | 長期醫囑: □ 產前常規護理 □ 一級護理 □ 飲食 臨時醫囑: □ 胎兒監護 |
主要 護理 工作 | □ 觀察產程 | |
病情 記錄 | □ 無 □ 有, 原因: 1. 2. | □ 無 □ 有, 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簽名 |
時間 | 住院第3~7天 (產後第1~5天) | 出院日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醫師查房(體溫、脈搏、血壓、乳房、子宮收縮、宮底高度、陰道出血量及性狀、會陰等改變),確定有無感染,多次引產者注意避免產後宮縮乏力引起大出血 □ 完成日常病程記錄和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 完成日常病程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及出院記錄 □ 開出院醫囑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二級護理 □ 飲食 □ 抗菌藥物治療(必要時) □ 促子宮收縮藥物 臨時醫囑: □ 血常規 | 出院醫囑: □ 出院帶藥 □ 門診隨診 |
主 要 護 理 工 作 | □ 觀察產婦情況 □ 指導產婦哺乳 □ 產後心理、生活護理 □ 健康教育 □ 測體溫2次/日 □ 新生兒護理 | □ 出院指導 □ 新生兒護理指導 □ 出院手續指導及出院教育 |
病情 記錄 | □ 無 □ 有, 原因: 1. 2. | □ 無 □ 有, 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