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清 懷遠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厥症

陰陽二厥。節庵辨之詳矣。但寒厥易辨。而熱厥易忽。以其脈俱微細。四肢俱冷。則有以認熱爲寒者矣。但寒厥腹疼而瀉。熱厥腹或疼而不瀉。寒厥則喜熱飲。熱厥則喜冷凍飲料寒厥喜暖與日火光。熱厥畏熱而不喜明。寒厥投熱藥或捍格而移時即安。熱厥服香燥而嘔逆彌甚。餘一日初秋冒暑。飲食未化。即便吐逆。少頃氣上壅。四肢漸冷。語言難布。及按脈則細微。自思吐之太甚。故氣逆不下。當晚以鐵鏽水磨下。覺少平。次日又出外不避暑。逾日復作。一友教以沉香磨服。氣不下。若見日光與火。便覺厭極。且終夜危坐。不能安寢。餘乃思曰。此火逆衝上四肢故冷。是熱厥也。命取黑山梔三錢冷水調下。當飲便安。復治一女子。下痢艱迫。四肢冷。脈微細。一醫欲用理中加茱萸治。餘曰。此火邪內伏。非寒也。竟以山梔芍藥黃連木香等而愈。況傷寒熱厥傳經來。寒厥直中來。又甚不侔者乎。按二厥之外。有氣厥者。五志過極氣鬱不伸。脈必沉伏。婦人多見之。蘇合香丸烏藥順氣選用。有痰厥者。體肥痰盛。氣壅脈滑。宜導痰湯二陳湯。虛者倍加人蔘。有食厥者。發之必暴。飲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鹽湯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後或產後。去血過多。陽無所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氣獨蔘湯理中湯之類。有真氣虛寒者。參附湯八味湯。益火之原。以消陰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