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清 尤乘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靜功六字卻病法

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

應肝春行之肝病行之

應心夏行之心病行之

應脾四季行之脾病行之

應肺秋行之肺病行之

應腎冬行之腎病行之

三焦熱病行之上六字訣,《道藏玉軸經》雲∶言世人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燻灼,又被七情六慾所亂,積久成患,以致百骸受病。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行時宜靜室中,暖帳濃褥,盤足趺坐,將前動功略行一次。初學靜功,恐血脈不利,故先行動功,後及靜功。若七日後,不必行動功。行動功畢,即閉固耳目口齒,存想吾身。要身似冰壺,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脈定,然後口中微放濁氣一二口,然後照前節令行之。假如春月,須低聲念噓字,不可令耳聞。聞即氣粗,粗恐氣泄耳。放噓字氣盡,即以鼻收清氣,入於本經,仍及丹田。一收一放,各二十四,或三十六。餘仿此。乃時令營運之常道也。假如秋月患目疾,應乎肝,當行噓字。又如春患虛黃,當行呼字,此乃權變病應之法也。獨肺部之疾,肺本主氣,不得行此法。宜專行咽津功夫,降火甚捷。(凡修此道,須擇子日子時起首,二十七日爲期。如耳聾虛勞、臌膈之症,頓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聞漉漉有聲,內視自有一種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至於煉精化氣,爍氣化神,煉神還虛,則又向上功夫;茲不具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