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桂木幹
2.1 出處
《廣東中藥》Ⅱ
2.2 拼音名
Guì Mù Gān
2.3 別名
狗果(《嶺南採藥錄》),胭脂公(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4 來源
2.5 原形態
喬木,高達15米,禿淨或幼枝略被柔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15釐米,寬3~7釐米,先端短漸尖而鈍,基部楔尖或闊楔尖,全緣,兩面均禿淨,上面攬綠色,光亮,下面顏色略淡,或同色,或褐色;側脈約7對;葉柄長8~12毫米,禿淨。花單性,同株;雄花序單生於葉腋內,具短柄,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8毫米,外面被小柔毛,花被片2~3,雄蕊1,直立;雌花花被管狀,下部埋藏於總軸內,子房直。肉質聚花果,近球形,直徑2~3釐米,幼時被鏽色小柔毛,熟時近禿淨,平滑,黃色或紅色。花期4~5月。
2.6 生境分佈
多栽培。分佈廣東、廣西。產廣東、廣西。
2.7 性狀
乾燥的肉質聚花果,近球形,直徑2~3釐米,果柄粗短。外表皺縮,灰綠色至茶褐色,有的被鏽色柔毛。商品多切成厚約0.3~1釐米的厚片,斷面果肉部多爲花被形成的肥厚肉質體,呈淺棕色至棕褐色。瘦果多數,心臟形或卵形,細小,黃棕色,埋藏於肉質體內。氣微,味酸稍甜。
2.8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酸,平。"
2.9 功能主治
生津止血,開胃化痰。治熱渴,咳血,吐血,衄血,喉痛,食慾不振。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開胃,收斂止血。治肺熱咳血,吐血,衄血,喉痛;胃酸缺乏,食慾不振。"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2.11 備註
同屬植物白桂木的果實亦同等入藥。白桂木葉矩圓形,下面被白色小茸毛,網脈明顯;雄花長12~16毫米;果具長柄,直徑約1.5釐米,被柔毛。分佈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2.12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