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桿菌性潰瘍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èn zhī gǎn jun1 xìng kuì yáng

2 英文參考

mycobacterial ulcer

4 疾病概述

分枝桿菌性潰瘍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現,鑑定潰瘍分枝桿菌是本病的病原菌。此菌屬不產色羣分枝桿菌,在30℃羅氏培養基上一般經3~5周可形成菌落,與結核桿菌菌落相似。此菌生態學尚不清楚,可能是熱帶土壤的腐生菌,感染環境密切有關,病人往往有外傷史。

5 疾病描述

6 症狀體徵

皮損好發於小腿和前臂。初起爲孤立的、無痛的、堅實的皮下結節,緩慢增大。幾個月後結節表面有癢感,形成水皰。破潰後形成壞死潰瘍,並迅速向周圍擴展。邊緣呈不規則狀並具潛行性。周圍皮膚隆起,色素沉着潰瘍面覆蓋黃灰色鬆軟的壞死組織潰瘍數目多爲單個,但其周圍可能發生衛星狀潰瘍潰瘍直徑小者2mm,最大可佔據整個下肢。局部淋巴結不腫大,病人沒有全身症狀。皮損雖有自愈傾向,但如不治療,則能持續幾個月乃至幾年。愈後往往由於瘢痕攣縮,造成嚴重的畸形

7 疾病病因

分枝桿菌性潰瘍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現,鑑定潰瘍分枝桿菌是本病的病原菌。此菌屬不產色羣分枝桿菌,在30℃羅氏培養基上一般經3~5周可形成菌落,與結核桿菌菌落相似。此菌生態學尚不清楚,可能是熱帶土壤的腐生菌,感染環境密切有關,病人往往有外傷史。

8 病理生理

1、潰瘍前期    皮下脂肪組織壞死細胞核消失,纖維蛋白沉着,在壞死部位有細小鈣沉着,網狀纖維增加。經抗酸染色壞死區內可見大量抗酸桿菌,而無明顯的炎症反應,此可能是由於該菌產生強力組織破壞毒素所致。

2、潰瘍期    壞死達到表皮,使表皮發生變性而形成潰瘍。真皮膠原纖維變性,小血管周圍炎症細胞浸潤菌落隨着壞死向表面擴延,在真皮內亦能見到細菌潰瘍表面常有繼發感染,此時可見到有Gram陽性球菌桿菌,於是產生纖維白及中性粒細胞滲出性反應

3、潰瘍後期    潰瘍形成約3周後,發生明顯的炎症反應,部分病竈內可見到巨細胞和泡沫細胞。此期可見表皮下有呈帶狀分佈淋巴細胞浸潤,或在壞死細胞的上方出現散在結核結節肉芽組織,於是,壞死組織溶解或被吞噬排出,而代之以肉芽組織

9 診斷檢查

爲單發的結節潰瘍,局部淋巴結不腫大,無全身症狀潰瘍底面鬆軟是其特點。從潰瘍底面塗片及組織切片均可見到大量抗酸桿菌。根據細菌培養及動物接種試驗可以確診。若有嚴重繼發感染,則易於誤診。本病需與麻風雅司淋巴結核、壞疽性膿皮病、深膿痂疹、梅毒樹膠腫、硬紅斑肉瘤、鱗癌等相鑑別。

10 治療方案

小的結節應該切除,較大的結節潰瘍被切除後作植皮術。應用抗結核及抗麻風藥物,特別是抗麻風氯法齊明,可望較早治癒。此外,應積極預防繼發感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