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國中草藥彙編》:肥皂莢
2.1 拼音名
Féi Zào Jiá
2.2 別名
肉皂莢、肥豬子
2.3 來源
豆科肥皂莢屬植物肥皂莢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以果實及種子入藥,樹皮及根也入藥。秋季採,曬乾。
2.4 性味
辛,溫。
2.5 功能主治
2.6 用法用量
種子1~2錢,樹皮或根3~5錢。外用樹皮或根皮搗爛取汁外搽,或加酒搗爛外敷。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肥皂莢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慄。煨熟可食,亦可種之。
3.2 拼音名
Féi Zào Jiá
3.3 英文名
Fruit of Chinese Coffeetree
3.4 別名
3.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採收和儲藏:10月採收,陰乾。
3.6 原形態
肥皂莢 喬木,高5-12m,無刺。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6-10;小葉20-24枚,矩圓形至長圓形,長1.5-4cm,寬1-1.5cm,先端圓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圓形,兩面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花雜性,白色或帶紫色;花西風下垂;花萼長5-6mm,有10脈,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針形;花瓣5,較萼略長;雄蕊10,5長5短;子房長橢圓形,無毛,無子房柄。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扁或肥厚,具種子2-4顆。花期4-5月,果期8-10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巖邊或村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3.8 性狀
性狀鑑別 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無毛,內有種子2-4。種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徑約2cm。氣辛,味辛辣。以肥厚飽滿者爲佳。
3.9 化學成份
果實含肥皂莢皁甙(gymnocladus saponin)A、B、C、D、D1、E、F1、G,及兩種單萜甙(6S)-2-反-6-a-L-吡喃阿拉伯糖酰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6-a-L-arabinopyranosyloxy-2,6-dimethyl-2,7-octadienoic acid]和(6S)-2-反-2,6-二甲基-6-[3-O-(β-D-吡喃葡萄糖基)-4-O(2-甲基丁酰基)-a-L吡喃阿位伯糖酰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2,6-dimethyl-6-[3-O-(β-D-glucopyranosyl)-4-O(2-methylbutyroyl)-a-L-arabinopyranosyloxy]-2,7-octadienoic acid}。
3.10 性味
辛;溫
3.11 歸經
肺;大腸經
3.12 功能主治
滌痰除垢;解毒殺蟲。主咳嗽痰壅;風溼腫痛;痢疾;腸風;便毒;疥癬
3.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塗。
3.14 注意
3.15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凡腸胃有垢膩穢惡之氣,鬱於中則外生瘰癧惡瘡腫毒;泄於外則爲腸風,下痢膿血。肥皂莢專能盪滌垢膩,宣通穢積,腸胃潔淨則諸證自除也。
2.《本經逢原》:肥皂莢,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皁(牙皁、長皁)。癡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湧發,不使砒性留於腸胃之意。
3.16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