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风
概述:肠风:1.经外奇穴名;《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汤加阿胶、山栀、地榆。
-
近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病脉证并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外风可选用槐角丸或柏叶汤;脏毒:1.脏毒指一种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治宜清解热毒为主,选用槐花散、脏连丸、黄连解毒汤、清胃散、防风黄芩丸等方。
-
先血后便
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脏毒,即是脏中积毒。”治宜清解热毒为主,选用槐花散、脏连丸、黄连解毒汤、清胃散、防风黄芩丸等方。《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
-
槐角丸
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槐角丸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槐角丸药品汉语拼音:HuaijiaoWan剂型:大蜜丸每丸重9g性状:槐角丸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
-
槐花散
概述:槐花散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普济本事方》卷五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槐花(炒)12g、侧柏叶12g、荆芥穗6g、枳壳6g,具有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之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出血属血热者;除真菌外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芸香苷及槲皮素对某些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加减:肠风,加秦艽、防风;
-
椿白皮
②《唐本草》:主甘匿。③孟诜: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赤带下;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藏器又主杀蛔虫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⑤《本草求原》:椿根气平,色赤而香,樗根气寒,色白而臭,二者皆苦能燥湿泻热,涩能收阴实肠,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精滑梦遗、便数诸证,燥痰湿,去疳虫。
-
地榆散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粥饮调下。地榆黄耆枳壳槟榔川芎黄芩槐花赤芍药羌活各3克白蔹蜂房(炒焦)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为粗末。壮热头痛,四肢烦疼,下痢黄赤色,日夜十余行,及呕吐不下食。下部生核肿痛,发寒热出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酒调下。功能主治:《元和纪用经》方之地榆散主治泻血肠风,痔疮下血。
-
黄耆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黄耆丸:处方:黄耆杜蒺藜川楝子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赤小豆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叉)各30克乌药60克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送下,加至30丸。四肢羸瘦,心神虚烦,筋脉拘挛疼痛,少得睡卧。功效:补虚益气,润泽肌肤。
-
必效散
川槿皮120克海桐皮大黄各60克百药煎42克巴豆(去油)4.5克斑蝥(全用)1个雄黄轻粉各12克制法:上药为极细末。
-
坭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絮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络丝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绵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倒阳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砌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蛮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缣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虞刺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罗布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鱼螆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纺线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丝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洗锅罗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丝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天罗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蜜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布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纯阳瓜
内服:煎汤,9~基部膨大,被柔毛;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36)卵肿偏坠。
-
安荣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处方麦门冬(去心)通草滑石各6克当归(去芦,酒浸)灯心甘草(炙)各15克人参细辛(洗)各3克制法上为细末。养血滋阴则肾不虚,利水清热膀胱不为虚热所阻,加以香附行气,则小便清利而淋自止矣。地榆苦寒,除血热、治肠风;赤石脂固下焦肾气,性甘温,重收湿止血,能催生下胎,恐非胎前所宜用。
-
代赭石
《中医大辞典》·代赭石:代赭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功能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
桑耳
《*辞典》:桑耳:出处:《本经》拼音名:Sānɡěr别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范汪方》)②治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
橘皮煎丸
更下次3味,又如人行10里,次下6味,又添酒2碗,煎成膏,取出,以留出者麦蘖末相和匀,再捣一千下,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久虚积冷,心腹疼痛,呕吐痰水,饮食减少,胁肋虚满,脐腹弦急,大肠虚滑,小便利数,肌肤瘦悴,面色萎黄,肢体怠情,腰膝缓弱,及治痃癖积聚,上气咳嗽,久疟久利,肠风痔疹;盐汤亦得。
-
樗白皮
《*辞典》:樗白皮:出处:《药性论》拼音名:ChūB iP 别名:樗皮(《日华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陕西中药志》)。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陕西中草药》)各家论述:《本草通玄》:樗白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参见椿白皮条。
-
槐花
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等出血证。叶轴有毛,基部膨大;炒槐花外表深黄色。炮制研究:本品主要含芦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A、B、C),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皂苷Ⅰ、Ⅱ、Ⅲ(KaikasaponinⅠ、Ⅱ、Ⅲ)等。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
槐米
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等出血证。叶轴有毛,基部膨大;炒槐花外表深黄色。炮制研究:本品主要含芦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A、B、C),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皂苷Ⅰ、Ⅱ、Ⅲ(KaikasaponinⅠ、Ⅱ、Ⅲ)等。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
椿皮丸
《普济本事方》卷五:椿皮丸:处方: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120克苍术(泔浸一夕,去皮,晒干,不见火)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60克制法:上研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主脏毒、肠风,大便下血。此因饱食房劳,血渗大肠,腹中刺痛下血,谓之脉痔,热气蕴积不能流畅,故投以苦寒燥剂,每多效验也。
-
便血·脾胃虚寒证
定义:便血·脾胃虚寒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畏寒肢冷,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针灸治疗: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
-
便血·气不摄血证
定义:便血·气不摄血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failureofqitokeepblood)是指气虚不能摄血,以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痿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便血·肠风伤络证
定义:便血·肠风伤络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intestinalwind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热邪灼伤血络,以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便血·胃肠积热证
定义:便血·胃肠积热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accumulatedheatinstomachandintestine)是指胃肠积热,迫血妄行,以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针灸治疗:取长强、中脘、梁门、孔最、承山。《金匮要略方论》有远血、近血之分。
-
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拼音名:Ju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aquilinum(L.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3-5mm,多数,密集;降气化痰。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附方: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
不换金散
《易简方》别名不换金正气散、真方不换金正气散处方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等分。解散寒邪。妊妇伤湿泄泻。功能主治肠风痔瘘,泻血久不愈。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妇人良方》卷七引《灵苑方》处方三棱1两,莪术(并细锉)1两,巴豆(去壳)1两。用法用量《医部全录》本方用法:(口父)咀,水煎温服。
-
牛角(角思)
是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角中的骨质角髓。 ^^的炮制:生牛角鳃:牛角鳃洗净后,劈成小条,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再晒干。肠风便血;(《中华本草》)各家论述:1.《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2.《药性论》:黄牛角鳃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
-
丝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瓜子:拼音名:SīGuāZ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润燥,驱虫。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
-
肥皂荚
《全国中草药汇编》:肥皂荚:拼音名:F iZ oJi 别名:肉皂荚、肥猪子来源: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chinensisBaill.,以果实及种子入药,树皮及根也入药。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疔疮肿毒。大肠经功能主治:涤痰除垢;2.《本经逢原》:肥皂荚,除顽痰垢腻,不减二皂(牙皂、长皂)。
-
便血·胃肠湿热证
定义:便血·胃肠湿热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damp-heatinstomachandintestine)是指湿热积聚胃肠,迫血妄行,以便血,大便秽腻不畅,腹痛,口黏而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黄芩清热燥湿;针灸治疗: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
-
槐角圆
处方:槐角(去枝.炒)一斤,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炮制:上为末,酒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弩肉如奶,名举痔;此药治肠风疮内小虫,里急下脓血,止痒痛,消肿聚,驱湿毒,久服永除病根。
-
蚕茧
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主肠风便血;(《圣惠方》茧黄散)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
-
金旋散
处方:白附子(炮)、木香、肉豆蔻(去皮)、猪牙皂角(去皮,生)、桔梗、吴茱萸(麸炒)、肉桂(取心)、大黄(生)、川芎(净)、知母、白茯苓、当归、槟榔2个(一个生,一个熟)、巴豆(去皮,日日换汤,浸14日,又用麦麸水,煮1日,细研)、白芜荑(取仁)、芍药、白僵蚕2分(直者),黄连(取净)2两。
-
金星草
《*辞典》:金星草: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JīnXīnɡCǎo别名:金钏草(《本草图经》),大金星凤尾(《履巉岩本草》),凤尾草(《纲目》)。根状茎组长,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侧脉两面明显。①《嘉佑本草》:主痈疽疮毒,大解硫黄毒,发背,痈肿,结核,用叶和根酒煎服之;③《纲目》:解热,通五淋,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