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 中醫學 中藥中毒 中藥學 祛風攻毒
fǎn bí shé
反鼻蛇爲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爲《名醫別錄》記載的蝮蛇之別名[1]。
土球子、土虺蛇、反鼻蛇、地扁蛇[2]
蝰蛇科動物蝮蛇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除去內臟的全體[2]。我國北部和中部均有分佈[2]。
甘,溫,有毒[2]。
祛風,攻毒[2]。
1.治麻風,癩疾,風痹,中風半身不遂,破傷風,胃痙攣[2]。內服:浸酒飲;或燒存性研末吞,每次3~6g[2]。
2.治瘰癧,搭背[2]。入磁器內,香油浸,埋地下,百日後取出曬半乾,搗成膏狀物敷患處[2]。
全體含膽甾醇、牛磺酸、脂肪等[2]。還含磷脂酰乙醇胺等磷脂及磷脂酶A2等[2]。
從蝮蛇毒中分離得到具有抗凝及促進纖溶作用的成分,可作爲抗凝和溶血栓藥物[2]。蝮蛇所含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爲主的血循、神經混合毒[2]。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由於血循毒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組胺、5-羥色胺及緩動素等,破壞紅細胞,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血容量不足,對心臟也有嚴重的直接損害,可因循環衰竭而引起死亡[2]。蛇體有抗炎、降血糖、血脂、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的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