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别录
概述:《名医别录》:1.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用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
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拼音名:KǔC i别名: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来源: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以全草入药。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咽喉肿痛;
-
松萝
《全国中草药汇编》:松萝:拼音名:SōnɡLu 别名:树挂、云雾草、海风藤[西北、中南、西南]、金线草、老君须来源:为松萝科松萝属植物节松萝(女萝、接筋草)UsneadiffractaVain.或长松萝(蜈蚣松萝、天蓬草)U.longissimaAch.,以地衣体(叶状体)入药。止血调经;2.《名医别录》: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
-
龙常草
出处:始载于《名医别录》。分枝直立与主轴贴生,基部者多孪生,主枝长达7cm,通常不再分枝,各具27-个小穗;小穗含2-3朵小花,长4.5-7mm,小穗轴节间被微毛,长约1.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和草地。性味:味咸;郭璞云:纤细似龙须,可为席,蜀中出者好。3.《新华本草纲要》:具清热解毒之功能。
-
狗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骨:拼音名:GǒuGǔ别名:犬骨来源:犬科动物犬CanisfamiliarisL.的骨骼。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狗的繁殖每年1-2次,仔数因品种而有所不同。后足骨包括附骨、跖骨和趾骨。崩漏带下;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烧灰疗下利,生肌。6.《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木。
-
牡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牡蒿:拼音名:MǔHāo别名:齐头蒿、野塘蒿、土柴胡[湖南、广东]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牡蒿ArtemisisjaponicaThunb.以全草入药。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病;4.《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7.《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
-
小米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主治胃气不和,夜不得眠,胃弱久泻。3.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5.中医认为小米粥表面漂浮的一层“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可以代替参汤;(陈粟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
-
九孔螺
概述:九孔螺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即《名医别录》记载的石决明之别名。主产广东、福建、辽宁、山东等地。性味归经:咸,平。入肝、肾经。功能: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主治:1.治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惊搐。目赤肿痛,视物模糊,青光眼,白内障,肺结核发热,咯血,吐血。打碎先煎。2.治溃疡,创伤出血。
-
土瓜根
概述:土瓜根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王瓜根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散瘀止痛。1.治消渴,热病烦渴,黄疸,小便不利,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痈肿疔毒,毒蛇咬伤。3.治扁桃体炎,咽喉炎,研末吹患处,口含片刻,吐去痰涎;
-
土球子
别名:土球子、土虺蛇、反鼻蛇、地扁蛇来源及产地:蝰蛇科动物蝮蛇Agkistrodonhalys(Pallas)除去内脏的全体。内服:浸酒饮;由于血循毒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对心脏也有严重的直接损害,可因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
土里开花
别名:观音花、野老姜、莲花姜、阳藿、土里开花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蘘荷ZingibermiogaRosc.的根茎。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调经,止咳平喘,消肿解毒。1.治脘腹冷痛,月经错后,痛经,咳嗽,气喘,跌打损伤,腰腿痛。2.治喉痹,捣汁含漱;药理作用:蒎烯有明显祛痰作用、抗真菌作用,α-蒎烯有镇咳作用。
-
大头菜
概述:大头菜为中药名,出自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别名:九英菘、诸葛菜、蔓菁、大头菜来源及产地:十字花科植物芜菁BrassicarapaL.的块根及叶。性味归经:辛、甘、苦,温。入胃、肝经。功能主治:消食下气,解毒消肿。1.治食积不化,心腹冷痛,咳嗽。药理作用:叶、根的水提取物在体外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
山薯
概述:山薯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性味归经:甘,平。治脾虚泄泻,肺虚咳嗽,消渴,小便频数,遗精,虚劳羸瘦,自汗盗汗,食少倦怠,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妇女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薯蓣皂苷元、多巴胺(Dopamine)、山药碱(Batata-sine)、止杈素(AbscisinⅡ)、胆碱、鞣质和多种氨基酸、山药多糖等。
-
及泻
概述:及泻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泽泻。别名:水泻、及泻、芒芋、天秃来源及产地: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L.var.orientaleSamuels的块茎。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痰饮眩晕,淋病,尿血,带下,遗精。泽泻还可抗炎、减肥,抑制大鼠实验性肾结石形成等。
-
小皂荚
概述:小皂荚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猪牙皂之别名。功能主治:涤痰开窍,通便,消肿,杀虫。研末蜜调服;久痢脱肛,烧烟熏之。4.治痈疽,便毒,醋煮捣烂敷;风癣疥癞,熬膏涂。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苷元为皂荚苷元(Gledigenin)。药理作用:有溶血作用。还含鞣质等。
-
小良姜
概述:小良姜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即《名医别录》记载的高良姜的别名。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经。治胃脘冷痛,霍乱吐泻,噎嗝反胃,嗳气吞酸,宿食不消,痢疾,瘴疟,寒疝,产后瘀血腹痛,风寒湿痹。还含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黄酮类及高良姜酚等;高良姜可使鼠伤寒沙门菌发生诱变。
-
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重定本草》为书名,系开宝七年李昉等据《开宝新详定本草》重予修订,改名《开宝重定本草》。开宝六年(973)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校,并以《本草拾遗》等书相参,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新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予以刊定。
-
天荠
概述:天荠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飞廉之别名。别名:大力王、天荠、刺打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飞廉CarduuscrispusL.的全草或根。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风清热,利湿,消肿。1.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头风眩晕,急性及迁延性肝炎,尿路感染,乳糜尿,白带,风热感冒,湿热痹痛。
-
木绵
概述:木绵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杜仲之别名。化学成分:树皮含杜仲胶,足反式异戊二烯聚合的橡胶类物质,还有抗高血压的主要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diglucoside)愈创木酚基甘油、橄榄树脂素等及其糖苷、去氢栀子苷、杜仲多糖、桃叶珊瑚苷、绿原酸、山柰酚、氨基酸等。
-
牙皂
概述:牙皂为中药名,出自《本事方》,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猪牙皂之简称。涤痰开窍,通便,消肿,杀虫。研末蜜调服;久痢脱肛,烧烟熏之。4.治痈疽,便毒,醋煮捣烂敷;风癣疥癞,熬膏涂。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苷元为皂荚苷元(Gledigenin)。药理作用:有溶血作用。在体外有杀死丝虫幼虫的作用。还含鞣质等。
-
风药
概述:风药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石南叶之别名。别名:风药、石楠叶、栾茶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石南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叶。性味归经:辛、苦,平,有小毒。1.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头风痛,风疹。或浸酒饮。运用:石南的果实名石南实,又名鬼目,煎服破积聚,逐风痹。
-
水红花
概述:水红花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荭草之别名。别名:东方蓼、水红花、八字蓼、水蓬稞、家蓼。性味:辛,凉,有小毒。煎水浸洗。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及叶含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荭草苷(Orientoside)、槲皮苷、异槲皮苷等,此外尚含叶绿醌-9(Plastoquinone)及β-谷甾醇等。
-
甘瓜子
概述:甘瓜子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即《开宝重定本草》记载的甜瓜子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大肠经。1.治肠痈,肺痈。2.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口渴大便燥结,蛔虫,绦虫。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内含亚油酸、油酸、肉豆蔻酸等的甘油酯,卵磷脂及胆甾醇,尚含柠檬酸等有机酸、维生素B及C、蛋白质等。
-
石濡
概述:石濡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本草拾遗》记载的石蕊之别名。别名:太白树、石花、石濡、蒙顶茶、石云茶。性味:甘、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止血,祛风除湿。1.治烦热,口唇生疮,咽喉痰结,咯血,吐血,偏、正头痛,眼目昏障,黄疸,热淋。药理作用:黑茶渍素有抗菌等作用。松萝酸具有抗疟作用。
-
东方蓼
概述:东方蓼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荭草之别名。别名:东方蓼、水红花、八字蓼、水蓬稞、家蓼。煎水浸洗。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及叶含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荭草苷(Orientoside)、槲皮苷、异槲皮苷等,此外尚含叶绿醌-9(Plastoquinone)及β-谷甾醇等。
-
白占
概述:白占为中药名,出自《外科正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白蜡之别名。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收涩,解毒,生肌,定痛。3.治赤白下痢,胎动腹痛下血,遗精,带下。溶化后入煎剂和服,4.5~药理作用:本品含酯类如软脂酸蜂花醇酯等,游离酸如蜡酸等,烃类如十九烷等,还含维生素A、虫蜡素(Cerolein)。
-
冬苋菜
概述:冬苋菜为中药名,出自《重庆草药》,为《名医别录》记载的冬葵叶之别名。来源: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crispaL.的叶。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乳,滑窍。1.治黄疸,肺热咳嗽,热毒下痢,小便不行,乳汁不下。2.研末敷治外伤出血,烫火伤。化学成分:本品含锦葵酸(Malvicacid)、苹婆酸、黏液质。
-
丝莼
概述:丝莼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即《名医别录》记载的莼的别名。别名:丝莼、马蹄草、缺盆草、锦带、马粟草。性味归经:甘,凉。入肝、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呕。2.治痈疽疔毒。叶背分泌黏液,其组成中含L-阿拉伯糖、L-岩藻糖、D-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D-甘露糖、L-鼠李糖、D-木糖等。
-
地菅
概述:地菅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茅根之别名。别名:茅根、地菅、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凉血,止血,利尿。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
-
地麦草
概述:地麦草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地肤苗之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1.治痢疾、泄泻,小便不利,淋病。2.煎水洗浴,治皮肤风热丹肿;洗目,治眼热昏暗、涩痛雀盲。化学成分:幼嫩茎叶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碱(Harmine)、胆碱、微量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2、C。
-
地贯草
概述:地贯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莎草之别名。别名: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茎叶。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1.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捣烂贴涌泉穴、关元穴治水肿,小便短少。
-
地扁蛇
概述:地扁蛇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蝮蛇之别名。别名:土球子、土虺蛇、反鼻蛇、地扁蛇。由于血循毒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对心脏也有严重的直接损害,可因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
扦扦活
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中医大辞典》·扦扦活:扦扦活为中药名,出自《本经逢原》,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接骨木之别名。性味归经:甘、苦,平。煎剂有抑菌作用。别名:扦扦活、接骨草、走马箭、七叶麻。运用:蒴藿的果实名蒴藋赤子,捣烂涂治疣目。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类、酚类、鞣质、熊果酸、β-谷甾醇、绿原酸等。
-
血师
概述:血师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代赭石之别名。别名:血师、赭石。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功能主治:功在镇逆平肝,凉血止血。主治呃逆,嗳气,呕吐,噎膈反胃,气逆喘息,眩晕,耳鸣,惊痫,吐血,衄血,便血,崩漏。30g,先煎。本品对肺及肝有损害作用。
-
齐头蒿
概述:齐头蒿为中药名。功能主治:解表,清热,凉血。1.治感冒发热,小儿疳热,衄血,肺结核潮热,咯血,疟疾,黄疸型肝炎,便血,崩漏,带下。运用:牡蒿根:煎服治风湿痹痛。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 (+王巴)烯、乙酸金合欢醇酯、α-蒎烯及β-蒎烯、柠檬烯、丁香烯、桉叶素、蒿属酮、蒿属醇等。
-
羊起石
概述:羊起石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阳起石的别名。别名:白石、羊起石。来源及产地:石棉类矿石。主产湖北、河南、山西等地。性味归经:咸,温。功能主治:功在温肾壮阳。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虚寒,不孕,腰膝冷痹。化学成分:本品含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硅等。
-
羊眼豆
概述:羊眼豆为中药名,见《药品化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扁豆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淡,平。入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和中,化湿,消暑。治脾虚泄泻,水肿,白带,暑湿吐泻,小儿疳积。化学成分:本品含蛋白质,维生素B1及C,胡萝卜素。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阳藿
概述:阳藿为中药名,出自《广西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蘘荷之别名。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调经,止咳平喘,消肿解毒。1.治脘腹冷痛,月经错后,痛经,咳嗽,气喘,跌打损伤,腰腿痛。药理作用:β-水芹烯对支气管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吸入作祛痰剂,蒎烯有明显祛痰作用、抗真菌作用,α-蒎烯有镇咳作用。
-
天冬烧乳鸽
概述:天冬烧乳鸽采用天冬、乳鸽、胡萝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滋阴清热、润帅生津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咳嗽咯血、帅痿、消渴、便秘、咽喉肿痛等症。2.将胡萝卜去皮,洗净,切块活乳鸽用清水溺死,去毛、内脏及爪,洗净,切块,生姜切片,葱切段。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阳虚寒湿内盛者忌用。出处:于菁.
-
本草经集注
概述:《本草经集注》为药物学著作。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现存版本: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
-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是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其《本经》药物365种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并朱书其文。本书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还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
本草经疏
又名《神农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刊于1625年。卷3以下为玉石部上品,其后各卷的编排次序与《证类本草》同;本书虽名为《本草经疏》,但其中不少引录药物的叙述文字并非《本草经》的原文,而是见于《名医别录》、《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现存初刻本,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
人乳汁
可应用于气血衰弱、津枯形瘦、虚风瘫痪、消渴噎膈、虚劳烦热、大便燥结、眼目昏痛、跌仆肿痛、疔疮肿毒等病证与养生延年。化学成分:每100g人乳汁含蛋白质1.5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6.4g,灰分0.3g,钙34mg,磷15mg,铁0.1mg,维生素A250IU,维生素B10.01mg维生素B20.04mg,尼克酸0.1mg,维生素C6mg。
-
檀香
概述:檀香檀香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生药性状:心材呈圆柱形或稍扁,长50~檀香具有理气,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痞闷不舒,寒疝气痛。4.5g,后下。檀香萜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曾用作尿道消毒药,治疗白浊等症。含量测定:取本品刨花(厚1mm)30g,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D)测定。
-
枇杷叶
5,基部合生,有毛。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明显突起,侧脉羽状;无臭、味微苦。入肺、胃经。胃热呕吐,呃逆,妊娠恶阻,小儿吐乳,消渴及肺风面疮,酒皻鼻赤。枇杷叶含皂苷、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枇杷佛林、金丝桃苷、鞣质、糖类及山梨醇。性味与归经:苦,微寒。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
牡荆叶
概述:牡荆叶牡荆叶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治感冒发热,风湿痛,久痢,急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血淋,乳痈初起:煎服,9~性状:本品为掌状复叶,小叶5片或3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小叶长5~鉴别:本品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排列较整齐,上、下表面均有毛茸,下表面毛茸较多。性味与归经:微苦、辛,平。
-
蛇莓
概述:蛇莓蛇莓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蛇莓具有清热解毒,散结的功效:蛇莓治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痢疾,黄疸肝炎,泄泻痢疾,赤白带下,亦治癌肿:煎服,9~还含委陵菜酸、杜鹃素、白桦苷、野蔷薇芍药糖酯、蛇莓苷等,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非皂化物质主要为β-谷甾醇。
-
苏合香
性味归经:苏合香味辛微甘、苦,性温;治中风痰厥,卒然昏倒,惊风,癫痫,卒心痛,胸腹冷痛,霍乱吐利。化学成分:苏合香含桂皮酸,α-苏合香树脂醇及β-苏合香树脂醇(Storesinol)及桂皮酸酯,苏合香烯、龙脑、麝香酮,齐墩果酮酸,3-表-齐墩果酸,香草醛等。(2)取本品1g,加乙醚10ml溶解,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
芒硝
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含水硫酸钠,常有氯化钠、硫酸钙、硫酸镁等杂质。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芒硝药品说明书:别名:硫酸钠,芒硝外文名:SodiumSulfate适应症:1.用于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亦可与驱虫剂并用;
-
猪牙皂
概述:猪牙皂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具有涤痰开窍,通便,消肿,杀虫的功效:猪牙皂治痰厥昏迷,中风口噤不开,头风头痛。研末吹鼻取嚏。(4)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乙酸乙酯10ml振摇提取,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1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