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準備
1.患者準備 患者體位可取側臥位和俯臥位。側臥位時髖膝關節儘量屈曲,膝蓋靠向胸腹部。俯臥位時在髖關節下墊一厚枕,使骶部突出。
2.穿刺點體表定位 先以示指摸到尾骨尖,用拇指尖從尾骨沿中線向上摸,可觸到骶骨末端呈V形或U形的凹陷,此凹陷即骶裂孔。於骶裂孔兩側可觸到豆大結節是骶角。骶裂孔中心與髂後上棘連線呈一等邊三角形,可作爲尋找骶裂孔的參考。另外髂後上棘連線相當於第2骶椎,即硬脊膜囊終止部位。
6 方法
6.1 1.穿刺方法
在骶裂孔中心,用局麻藥做一皮丘。用22G脊麻針與皮膚成70°~80°角穿刺,當穿透骶尾韌帶時可有典型的落空感(再稍進針常抵骶管前壁),此時應將針體放平,幾乎與骶骨軸線一致,繼續進針1~2cm即可。連接注射器進行抽吸並作阻力試驗,如抽出腦脊液則穿刺失敗;抽吸有回血也不應注藥,以免出現局麻藥毒性反應。當確定刺入骶管後,注入試驗劑量的局麻藥1.6%~2%利多卡因3~5ml,5min後如無蛛網膜下隙阻滯現象和入血現象,即可將準備的局麻藥液全部注入。如需留置硬膜外導管進行手術後鎮痛,可使用17~18G硬膜外穿刺針穿刺,置入硬膜外導管。
6.2 2.藥物及用法
常用局麻藥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等。低濃度的布比卡因和羅哌卡因常用於術後鎮痛。根據所需要的麻醉平面高低不同,用藥容量不同,如麻醉平面需在胸12以下,成人需20ml,達胸11需要30ml。但由於骶管內容物、容積以及經骶孔漏出的局麻藥量差異很大,骶管麻醉所阻滯的範圍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