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蟶肉
2.1 出處
《食療本草》
2.2 拼音名
Chēnɡ Ròu
2.3 別名
蟶腸(《綱目》)
2.4 來源
爲竹蟶科動物縊蟶的肉。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後,剝去外殼,洗淨,鮮用或曬製爲蟶乾。
2.5 原形態
貝殼2片,薄而脆,長方形。殼長約4~8釐米,高度約爲長度的1/3,寬度約爲長度的1/5~1/4。殼頂位於背緣略靠前端,約貝殼全長的1/3處。背腹緣近於平行,前緣稍圓,後緣略呈截形。外韌帶黑褐色,略近三角形。殼面平滑,生長紋顯着,由殼頂至腹面,並有一條微凹的斜溝;殼面被有一層黃綠色的殼皮,頂部帶脫落而呈白色。殼內面白色,殼頂下面有與殼表凹溝相對的突起。鉸合部小,右殼具2個針狀主齒,左殼具3個主齒,中央1個大而分叉。外套痕顯着,外套竇寬大,前端呈圓形。前、後閉殼肌均爲三角形,後閉殼肌痕較大。足部肌肉發達,兩側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圓形的蹠面,足孔周圍具有很多觸手。水管2條,長而分開。
2.6 生境分佈
生活於淺海河口附近的泥灘中。主要以硅藻爲食。分佈我國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養殖。
2.7 化學成份
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質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鈣133毫克,磷114毫克,鐵22.7毫克;又每公斤蟶乾含碘1900微克。
2.8 性味
甘鹹,寒。
②《本草從新》:"甘鹹,寒。"
2.9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腎、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2.10 功能主治
①《嘉佑本草》:"補虛,主冷痢。煮食之,主婦人產後虛損,胸中邪熱煩悶氣。"
③《醫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煩去熱。""幹食,補心滋陰。"
④《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消水腫,退胸中邪熱。主治溼熱水腫,中暑血痢。"
2.11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
2.12 注意
2.13 附方
2.14 各家論述
《本草求真》:"蟶,性體屬陰,故能解煩滌熱,然惟水衰火盛者則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動氣泄瀉之虞矣。書言可治冷痢,似屬巧說,未可深信。"
2.15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