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壳
概述:左壳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牡蛎之别名。性味归经:咸、涩,凉。入肝、肾经。功能主治:生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治眩晕,耳鸣,惊痫,抽搐,心悸,失眠,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煅用:收涩,制酸。治自汗,盗汗,遗精,崩漏,泄泻,带下,胃酸过多。生用宜先煎。
-
干贝
概述干贝是以江珧扉贝、日月贝等几种贝类的闭壳肌干制而成,呈短圆柱状,浅黄色,体侧有柱筋,是我国著名的海产“八珍”之一,是名贵的水产食品。并含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牛碘酸(taur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以及低含量的组氨酸,脯氨酸。具有滋阴、补肾、调中、下气、利五脏之功效;
-
牡蛎
含量测定:取本品细粉约0.15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加水20ml与甲基红指示液1滴,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至溶液显黄色,继续多加10ml,再加钙黄绿素指示剂少量,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黄绿色荧光消失而显橙色。用于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
-
海月
《*辞典》:海月: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ǎiYu 别名:镜鱼(《临海异物志》),以下鱼(《食疗本草》),海镜、膏叶盘(《岭表录异》),蛎镜(《闽中海错疏》),石镜(《海南志》),窗贝(《动物学大辞典》)。生境分布:分布东南沿海。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利大小肠,除关格,黄疸,消渴。
-
砗磲肉
拼音名:ChēQúRòu来源:药材基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壳顶前方中凹,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壳背缘斜。壳表黄白色,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7条,肋宽显着大于肋沟。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清热解毒。
-
西施舌
《*辞典》:西施舌: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XīShīSh 别名:车蛤(《闽部疏》),土匙、沙蛤(《闽中海错疏》)。铰合部较宽,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卵圆形。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滩。②《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
-
丁蛎
壳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丁字镐形。足丝孔很小,足丝毛发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或潮下带的浅海泥沙质海底,壳顶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渔民拖网或干潮时均可采到。性味:味甘;性寒归经:心;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湿疮、疖肿。
-
蚌肉
《*辞典》:蚌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B nɡR u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因此鳃板或系蚌的储钙处所。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滋阴,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烧存性,研细。
-
蛤蜊
概述蛤(Clams)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原形态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用法用量内服:煮食。蛤蜊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蛤蜊肉性寒,味咸;能滋阴、化痰、软坚、利水,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
-
蚶
《*辞典》: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ān别名: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②泥蚶贝壳较小,卵圆形。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
文蛤
出处:《本经》拼音名:W nH 别名:花蛤(《梦溪笔淡》),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金匮要略》文蛤散)②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
-
蛏肉
《*辞典》:蛏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ChēnɡR u别名:蛏肠(《纲目》)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性味:甘咸,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肾、肝。功能主治: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注意: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泉州本草》)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
-
砗磲
《*辞典》:砗磲: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ChēQ 别名:车渠(《海药本草》)来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左壳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性味:①《海药本草》:大寒,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
左牡蛎
概述:左牡蛎为中药名,出自《补缺肘后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牡蛎之处方名。性味归经:咸、涩,凉。入肝、肾经。功能主治:生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治眩晕,耳鸣,惊痫,抽搐,心悸,失眠,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煅用:收涩,制酸。治自汗,盗汗,遗精,崩漏,泄泻,带下,胃酸过多。生用宜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