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簕薳

中藥材 止痛 中醫學 消腫解毒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ái lè yuǎn

2 概述

白簕薳中藥名,出自《生草藥性備要[1]

4 來源及產地

五加科植物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的嫩枝葉[1]分佈西南、華南、華中各地[1]

5 性味

苦、辛,寒[1]

6 功能主治

止痛,消腫,解毒[1]

1.治胃痛[1]。煎服:9~15g[1]

2.治癰癤疔毒創傷,搗敷患部;溼疹,疥癩,皮膚熱毒,煎水洗[1]

7 化學成分

莖含正十五烷酸、棕櫚酸、十七烷酸、硬脂酸花生[1]。又含以二十九烷爲主的鏈烷混合物[1]。尚含豆甾醇、β-谷甾醇蒲公英甾醇及其乙酸酯等[1]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