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近肝靜脈損傷的手術用於肝外傷的手術治療。 近肝靜脈損傷係指主肝靜脈與肝後下腔靜脈發生的損傷。由於肝後區解剖部位特殊,處理困難,迄今近肝靜脈損傷仍爲肝臟外科領域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近肝靜脈損傷在肝外傷中僅佔10%,但其病死率卻很高。儘管近代入院前救治的進展,使愈來愈多的危重患者能夠進入急症室,但近肝靜脈損傷的病死率仍高達60%~100%(平均83%),並且在過去20年間未能有顯著改善。近肝靜脈損傷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這些大靜脈壁薄,而且有的部分被肝組織包繞,手術與修補均很困難,加之肝後的解剖位置,顯露不易,若行直視下的手術操作反而致使更劇烈的出血,並有發生氣栓的危險;若行盲目止血,則能加重損傷。在西方國家,除槍傷外,鈍性肝損傷病死率高於肝穿透傷,其原因主要爲鈍性肝損傷伴有近肝靜脈損傷。國內嚴重鈍性肝損傷病人合併近肝靜脈損傷者亦不少見。據資料分析,肝右靜脈損傷佔85%,肝中靜脈次之,肝左靜脈損傷發生機率較小。單純肝中靜脈損傷少見,多合併肝右或肝左靜脈損傷。肝後下腔靜脈損傷多因主肝靜脈的撕裂傷而被累及。
7 術前準備
1.肝損傷最大的危險是失血性休克,尤其在肝組織嚴重創傷需行肝切除時,一般出血量較大並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應積極進行抗休克和復甦治療,包括備血、輸血、輸液、給氧、糾正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紊亂、保護腎功能,預防腎功能衰竭發生等。與此同時做好緊急手術準備,保證足夠的血源,提高並維持血壓,如在短時間內輸血500~1000ml,血壓仍不好轉,即應邊抗休克,邊行搶救手術,不宜等待。
2.近肝靜脈損傷後患者大多伴有出血性休克、頑固性低血壓或其他臟器的複合性損傷,常於入院前即已生命垂危。因此,術前處理的首要步驟是積極的液體復甦、輸血、輸液,傷員在入院後15min內經中心靜脈或大的肢體靜脈快速輸入乳酸林格液;輸液通路多爲2或3條,選上肢靜脈爲宜,避免因下腔靜脈及肝靜脈根部損傷使輸入的液體喪失。若患者血壓仍低,則說明有大量活動性出血,應在迅速進行術前準備的同時,儘快手術止血並繼續復甦,以縮短休克時間。休克超過半小時的患者90%以上死亡,亦有大量病例報道病死率與休克時間呈正相關。
3.深度休克,短期內輸血後血壓不能回升者,可以於左側第5肋間開胸,於膈上暫時阻斷主動脈血流,使血壓回升,維持心腦的血供,直至開腹行損傷處手術止血。
4.對危及生命的嚴重合並傷,應首先處理。如有張力性氣胸,應立即行胸腔引流等措施,以免發生嚴重的呼吸困難,缺氧、發紺和休克,甚至死亡。
6.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前給予一個劑量,然後根據手術時間及藥物半衰期,術中間隔一定時間追加一個或數個劑量。
7.開放性損傷,應將創口用無菌敷料包紮,大量出血時加壓包紮,立即進行手術。
8.術前置放胃管和導尿管。
8 麻醉和體位
根據有無休克和損傷部位選擇麻醉方法。如損傷部位爲肝的外後上部,需要行胸腹聯合切口,應施行氣管插管和靜脈複合麻醉。如損傷部位適於經腹手術者或肝損傷不嚴重時,以硬脊膜外腔麻醉爲宜。如有休克者,可選用局部浸潤或氣管插管和靜脈複合麻醉。
9 手術步驟
9.1 1.損傷處縫合修補
是處理近肝靜脈損傷時常使用且簡單有效的辦法。術中如控制肝門止血無效或上下牽拉肝臟時出血立即發生,則提示有近肝靜脈損傷。此時,先行肝後填塞止血,但大的出血填塞無效,僅爲準備行其他手術前的輔助止血措施。
立即採用胸腹聯合切口,剪開膈肌達下腔靜脈,充分顯露第2肝門和肝裸區,在直視下控制大血管裂口,用心耳鉗夾住腔靜脈裂口,縫合裂口,伴有肝葉嚴重挫裂傷者可切除相應肝葉。亦可用指壓法控制血管裂口並修補(圖1.10.1.5-1)。近年來,採用右肋緣下切口,指壓控制血管裂口並修補成功。
9.2 2.肝周血管隔離與腔靜脈內分流
對於直接修補失敗者,應採用肝周血管隔離(全肝血流阻斷)和腔靜脈內分流術。全肝血流阻斷即在常溫下順序阻斷4個部位的血液,首先阻斷膈下腹主動脈,然後用阻斷帶控制肝蒂,再在腎靜脈水平上阻斷下腔靜脈,最後剪開心包,於其內阻斷上下腔靜脈,阻斷時間爲30min,無不良後果。
經腔靜脈內分流管轉流腔靜脈血流有三個途徑:①經右心房插管至下腔靜脈,使用32或34Fr硅膠管連接轉流泵,套扎心包腔內的下腔靜脈和腎靜脈上方的下腔靜脈。控制肝門後再修補靜脈損傷處;②經下腔靜脈插管分流,然後修補腔靜脈損傷處;③經股、隱靜脈交界處插管:用長約66cm長的聚乙烯分流管(28Fr),頂端的乳膠氣囊9cm,由股、隱靜脈交界處插入,氣囊充水後可將自膈肌至肝下緣的腔靜脈段完全阻塞,導管上的側孔以利血液分流。完成分流後再行損傷處修補(圖1.10.1.5-2)。
11 術後處理
近肝靜脈損傷的手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注意血壓和脈搏的變化,如無其他合併傷,血壓平穩後可取半臥位。但嚴重的肝損傷,術後發生休克的機會較多,術後48h內,仍須注意抗休克治療。
2.肝臟手術後,易發生水與電解質紊亂,應及時測定血鉀、鈉、氯和CO2結合力,及時補充足夠量的水和電解質。
3.注意糾正出血傾向 肝創傷後凝血酶原和第Ⅶ因子均比正常降低約40%。此外,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亦有所減少。故術後給以新鮮血液、維生素K和其他止血藥物非常必要。
4.保持腹腔引流通暢 肝臟術後的引流是治療中極爲重要的環節,在術後護理中務必保證雙套管負壓吸引通暢並不能脫落。否則,常因引流不暢或引流管過早脫落,而腹腔內未達到充分引流,發生膈下或肝下化膿性感染。腹腔引流一般在術後3~5d拔除。若有膽汁外溢時,需持續雙套管負壓吸引(圖1.10.1.5-3)。T形管引流可於手術後2周左右造影后拔除,如遇膽瘻發生可適當延長拔管時間。
5.肝損傷後,機體對細菌及其毒素的抵抗力顯著降低,故不論細菌污染的程度和創傷的性質如何,都應當給予抗生素,尤以廣譜抗生素爲宜。
6.由於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血液、膽汁外滲和失去活力的肝組織壞死、液化爲細菌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患者機體抵禦能力降低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開放性損傷,細菌直接被帶進體內。閉合性傷,常由於合併傷的污染,或細菌經血路侵入引起感染。嚴重感染易導致敗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術後應加強抗感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