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本義

傷寒著作 清代 中醫學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ng hán lùn běn yì

2 註解

傷寒論本義》爲傷寒著作。十八卷[1]。卷首、卷末各一卷[1]。清·魏荔彤撰於1724年[1]。魏氏註解《傷寒論》,除前有總論外,對六經病、瘥後勞復霍亂等篇,亦各有總論提要鉤玄[1]。卷首並附方有執陰陽表裏圖》,閔芝慶傳經論》以及作者對方、閔二家學說的評價[1]。編次方面,將合病並病壞病、痰病、過經不解等內容置於三陽經病和三陰經病之間[1]。詮釋頗詳,但附會的觀點亦復不少[1]。本書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語,分析六經病八綱治法舉例,可資參考[1]。現存康熙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1.

全本在線閱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