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病
概述:并病(diseaseofonechannelinvolvinganotherchannel)是指伤寒一经病变未解,又出现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关于二阳并病: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
-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二阳并病
二阳并病为中医病名。二阳指太阳和阳明,并病指伤寒一经证候未解,而另一经证候已见。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
-
合病
概述:合病是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阳明,胃也,胃主饮。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
-
太阳少阳并病
症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之证。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
-
伤寒论本义
《伤寒论本义》为伤寒著作。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现存康熙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麻桂饮
处方:官桂3~6克当归9~12克炙甘草3克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麻黄6~9克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疫,阴暑疟疾,阴寒气胜而邪不能散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煎至240毫升,去浮沫,不拘时服。阴气不足者,加熟地黄9~15克,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6~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证治准绳》为《伤寒准绳》的别名。《证治准绳》组成部分。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外感结胸
外感结胸为病证名。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鞕满,痛连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鞕,脉来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本病因证候、病情不同,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
-
伤寒准绳
《伤寒准绳》为伤寒著作。《证治准绳》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伤寒著作。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
-
腰部劳损
疾病科属骨伤科疾病概述腰部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是腰腿痛中最常见的疾病,又称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劳损等。⑴主方:①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
鸡胵茅根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鸡胵茅根汤:处方:生鸡内金(去净瓦石糟粕,轧细)15克生于术(分量用时斟酌)鲜茅根60克(锉细)功能主治:治水臌,气臌。先用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鸡内金末,至75毫升时,再添茅根汤150毫升,七八沸后,澄取清汤服之。又数日,胀见消,大便仍勤,可减鸡内金1钱,加于术1钱。
-
尚论篇
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初刻于1648年。将合病、并病、坏病、疾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将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附于三阴经末。本书于1763年江西黎川陈氏重刊时并为四卷,而别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论述温证、伤寒、真中风,小儿诸症以及太阳阳明方、阳明少阳方、三阴及各证方等,与《尚论篇》合为八卷。
-
伤寒论三注
《伤寒论三注》为伤寒著作。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述该经脉环周之理,并认为六经乃指手足十二经脉,非单指足经而言,补充了朱肱的足六经说。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证、痉湿暍等另编于后。
-
瞀闷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多指昏昧兼烦闷的症状。《医学纲目》卷十六:“盖瞀者,昏也;今曰瞀闷者,谓昏迷虚烦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