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肝合胆
肝合胆为脏腑相合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心合小肠
心合小肠为脏腑相合之一。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心和小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小肠实热,每见心烦、口舌糜烂。《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例如,心热下移小肠,可见小便赤涩或尿频、尿急、尿血等,治疗时可以用清泻心火的穴位。
-
异经取穴
异经取穴(pointselectiononrelatedchannelspointselectiononrelatedmeridians)为取穴法之一。属远部取穴。与本经取穴相对。又称他经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相关的肝经穴“太冲“、心包经“内关”等。又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手足不仁
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肾膀胱俱实
肾膀胱俱实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邪气盛实则表里互传,出现脏腑俱实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反侧,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
-
脏腑相合
脏腑相合指脏与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阴阳表里关系。一般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及心包合三焦等。脏腑经脉相连,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病变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传变。《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
双解散加解毒汤
《伤寒金镜录》:组成: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黄芩1两,桔梗1两,滑石3两,甘草2两,荆芥半两,白术半两,山栀半两。主治:伤寒失汗,表邪入里,谵语,舌见微黄者。每服1两,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服,不拘时候。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
感冒夹食
感冒夹食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常伴脘闷嗳气,口臭,呕吐酸馊及未消化之食物,腹胀,甚或腹痛,便秘,脉滑,指纹沉滞。表里俱实,发热而二便不通者,宜表里双解,清热通便,用防风通圣散。表邪既解,积滞已通,应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平胃散加减。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加味六味地黄汤
概述:加味六味地黄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一方。处方:熟地黄二两,山药、山茱萸各八钱,牡丹皮六钱,泽泻一钱,茯苓三钱,人参、麦门冬各一两,黄芪五钱。功能主治:功能滋阴益气。主治肠痈,小腹痛甚,淋沥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自汗盗汗,夜不得卧,因水衰而不能润肠之故。
-
乳子伤寒
乳子伤寒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婴幼儿感受寒邪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初起寒邪在表,恶寒,身热,无汗,沉迷,治宜辛温解表,用葱豉汤。如表寒化热,热势增高,心烦,口渴,治宜辛凉清解,用银翘散加减。如表里俱热,便秘,小便黄涩,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
-
肺与大肠俱虚
肺与大肠俱虚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可导致大肠功能低下,传导失司,出现表里俱虚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和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
四肢不仁
四肢不仁为症状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桂枝人参汤
处方: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功能主治:解表温中。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备注:本方证因表邪未解,故用桂枝以解表,又因中焦虚寒,故以理中汤温中祛寒。表里两解,以里为主,自然利止痞消,表证亦解。摘录:《伤寒论》
-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羌活透肌汤
《医方考》卷六:方名:羌活透肌汤别名:羌活透肌散组成:羌活、陈皮、柴胡、前胡、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川芎、当归、山楂。主治:痘出见点未尽者。各家论述:表气未疏,则出有不尽,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当归活表里之血,山楂消表里之滞,血活滞消,则痘之出也易易矣。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白眼病
见《证治准绳·杂病》。白痛·白眼病: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审视瑶函》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之分。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
-
白痛
《审视瑶函》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
太阴阳明论篇
《太阴阳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等各种条件上的不同,故发病时虽属同一诱因而其病变则不一样。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神授卫生散
《外科大成》卷一:方名:神授卫生散组成:羌活1两,白芷1两,穿山甲(炒)1两,石决明(煅)1两,乳香1两,没药1两,大黄(生)1两,沉香5钱,防风5钱,蝉退5钱,僵蚕5钱。主治:痈疽发背,脑疽,丹瘤,瘰疬,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不论阴阳表里虚实,未成已成者。制备方法:上为末。
-
顺气人参散
《鸡峰》卷五:方名:顺气人参散组成:人参1两,桔梗1两,干葛1两,白芷1两,白术1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功效:温和表里,祛逐风寒。主治:壮热,头痛项强,腰疼,心胸气痞,咳嗽痰多,发热恶寒,咽膈不利。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葱白2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通圣双解散
《育婴秘诀》卷三:方名:通圣双解散组成:防风、川芎、桔梗、芍药、黄芩、薄荷、当归、荆芥、滑石、石膏、白术、连翘、栀子、麻黄、大黄、朴消各等分,甘草减半。主治:小儿表里俱热,或疮疹。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入生姜水煎,调益元散服;或为末,蜜丸,生姜汤化下。
-
通治瘰疬方
《外科正宗》卷二:方名:通治瘰疬方组成:陈皮1钱,白术1钱,柴胡1钱,桔梗1钱,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1钱,连翘1钱,茯苓1钱,香附(醋炒)1钱,夏枯草1钱,黄芩1钱,藿香5分,半夏5分,白芷5分,甘草5分。主治:瘰疬,不分新久、表里虚实,及诸痰结核。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煎取8分,入酒1小杯,临睡时服。
-
女萎石膏汤
主治:瘅疟。用法用量:水5升,煮至米烂,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分温2服。温覆令微似汗,汗出者愈。
-
凝神散
《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简易》:方名:凝神散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山药1两,白扁豆半两,粳米半两,知母半两,生地黄半两,甘草半两,淡竹叶1分,地骨皮1分,麦门冬1分。功效:收敛胃气,清凉肌表。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中盏,加生姜2片,枣子1枚,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下俞
下俞指位于下端的穴位。下:上之对;俞:腧穴。《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马元台等注为“膀胱经之俞穴束骨,肾经之俞穴太溪。”
-
他经取穴
他经取穴即异经取穴。异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与本经取穴相对。指对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的疾病,可在与之相关的其他经脉上选取穴位进行治疗,主要指表里经、同名经等。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刘养元
刘养元即刘继芳。刘继芳为明代医家、针灸家。太平(今属安徽)人。刘继芳精于外科,四方求医的人很多。据《太平府志》载,撰有《发挥十二动脉图解》、《怪证表里因》等书,均佚。长子翱鲤承继家业,曾任太医院吏目。
-
肾足少阴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人参养营汤
概述:人参养营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处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益气补血,敛阴止汗。治大病愈后数日,表里虚怯,每饮食及惊动即汗出者。
-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为病机。由心移热于小肠或脾胃积热,下移小肠,导致小肠里热炽盛,影响到小肠分清泌浊和和下焦气化功能。常存在于口疮、尿血、淋证等病中。参见心移热小肠证:心移热小肠证为证候名。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治宜导赤清心。
-
心脾积热
心脾积热为证候名。指邪热壅滞心脾,以发热口渴,口舌生疮、溃烂、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温热论》:“再舌绛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铄津液。”治宜清气凉营。心移热小肠证为证候名。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治宜导赤清心。
-
水府
水府即膀胱。六腑之一。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腑、州都之官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与肾互为表里。肾主二阴,膀胱的排尿功能与肾阳有密切关系。
-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是指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
白厚滑苔舌
白厚滑苔舌指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
成无已
成无已(11世纪)为金代医学家。根据《内经》、《难经》等古医书理论对《伤寒论》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44年(皇统四年)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著作。成氏注解和论述虽不免有自相矛盾和误谬之处,然仍不失为我国注解和阐发伤寒学的先启,对其后伤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心移热于小肠证
心移热小肠证为证候名。指心火亢盛,下移小肠,以发热口渴,心烦,口舌生疮、赤烂疼痛,面红,小便黄赤、淋沥涩痛,甚则尿血,舌尖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治宜导赤清心。
-
刘翱鲤
刘翱鲤即刘继芳。刘继芳为明代医家。字养元。安徽人。精于外科,四方求医的人很多,著有《发挥十二动脉解》、《怪证表里因》等书,均佚。长子翱鲤承继家业,曾任太医院吏目。
-
卫气同病
卫气同病为病证名,是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表证仍未消除的病证。指温热病中,邪热入于气分,而卫分证候未解,卫分、气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为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
-
足阴阳
足阴阳解剖结构名。指循行经过下肢的六条经脉,即足三阳和足三阴。《素问·血气形志》:“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为温病著作。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
-
伤寒论本义
《伤寒论本义》为伤寒著作。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现存康熙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吐纳
吐纳为气功术语。呼出污浊之气为吐,吸入新鲜之气为纳。魏·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寄,表里具济也。”《庄子·刻意》:“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