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传经尽
传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
-
再传
概述:再传即再经。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
-
再经
概述:再经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
-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即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循经传
循经传为病机,亦作巡经传。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阳病入阴
概述:阳病入阴为病机。通常是指外感病传变过程中,伤寒病由三阳经传入三阴经,或温热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的一种传变方式,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经尽
经尽为病因病理学名词。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太阴病辨证
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病人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由太阳病误下,或阳明病失治、误治,或过食寒凉生冷,损伤脾阳,或风寒直入太阴,引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阻滞,以腹满或痛,吐利不食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治宜温中健脾燥湿,可用理中、四逆等方剂。
-
太阴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
-
六经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三阴经病证为伤寒后期,或寒邪直中而伤及脏腑的证候,因此多属内伤杂病范畴。
-
三阴病
概述:三阴病为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三阴病的总称。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
-
六经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
太阴经病
《医学心悟·太阴经证》:“太阴经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药多错乱,今细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阴有传经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误下内陷之邪,不可不辨也。经又谓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当理中汤以温之。或因误治属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治以温里为主,宜理中汤、四逆汤等方。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太乙消毒丸
《仙拈集》卷四引《汇编》:组成:生大黄1两,大麻1两2钱,麻黄1两2钱,干姜1两2钱,松萝茶1两2钱,绿豆粉1两2钱,甘草8钱,朱砂8钱,雄黄8钱。主治:一切瘟疫时症,伤寒感冒,不论已传经,未传经者。
-
掌中金
《松峰说疫》卷二:方名:掌中金组成:苍术、姜(温病用生者,伤寒用干者)、白矾(飞)、银朱各等分。主治:伤寒、温疫不论阴阳,已传经与未传经。《百一》卷六:方名:掌中金组成:真蒲黄、黄药子各等分。《奇效良方》卷十六:方名:掌中金组成:大附子1只(姜汁1碗,煮干),母丁香1个。主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者。
-
一候
九候之一:一候为九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伤寒传经:伤寒传经,每日一经,六日传遍六经,为一候。或以七日还太阳经为一候。节候:一候指节候,五日为一候。
-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处方:生石膏(捣细)3两,知母1两,人参6钱,生山药6钱,粉甘草3钱。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故传经犹未深入,而即昏愦若斯也。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御制除温解毒方
《良朋汇集》卷三:方名:御制除温解毒方组成:辰砂益元散3钱,生姜3钱。主治:瘟疫伤寒,不论传经,风寒咳嗽,红白痢,心腹痛,孕妇伤寒红白痢,初起疔毒。用法用量:黄酒半钟,水半钟,煎3滚,温服。
-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为伤寒著作。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
-
超声成像
病理情、况下,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脓液、肾盂积水以及含液体的囊性肿物及包虫囊肿等也呈液性暗区,成为良好透声区。
-
B超
病理情、况下,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脓液、肾盂积水以及含液体的囊性肿物及包虫囊肿等也呈液性暗区,成为良好透声区。
-
太阳六传
太阳六传为太阳病的六种传经情况,包括传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循经得度传。《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里传,…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循经得度传。”
-
中寒论辨证广注
《中寒论辨证广注》为书名。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四逆
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伤寒心镜别集
《伤寒心镜别集》为《伤寒心镜》的别名。《伤寒心镜》为书名。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首论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
-
阳明病
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辨证论治: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
-
伤寒心镜
《伤寒心镜》为伤寒著作。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论述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也叙述了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现存明清刻本,又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
超声成象
病理情、况下,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脓液、肾盂积水以及含液体的囊性肿物及包虫囊肿等也呈液性暗区,成为良好透声区。
-
伤寒论读
《伤寒论读》为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的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证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论辨证广注》为伤寒著作。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伤寒论本义
《伤寒论本义》为伤寒著作。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现存康熙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冒风
冒风病名。《医学入门·风》卷五:“冒风恶风,多属肺。”《时病论》卷二:“冒风者,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讱庵曰: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证见恶风、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来濡滑。参见感冒、伤风等条。
-
厥阴病
厥阴病病名。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
过经不解
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伤寒说意
《伤寒说意》为伤寒著作。清·黄元御撰。《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元御既作《伤寒悬解》,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遽晓,后著此书,以开示初学之门径。”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但其中掺杂了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现存多种清刻本和《黄氏医书八种》本。
-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为伤寒著作。童氏以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从而指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首卷六经传变;卷二伤寒诸证(实际上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卷三列方剂114首。
-
伤寒撮要
《伤寒撮要》为伤寒著作。清·王梦祖撰于1799年。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多种注本以及有关方书、论著近百种汇辑而成。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诊法、六经证治等内容外,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辨证和治疗。证分124门,选方264首,并记述其主治、功能及变化方等。
-
黄帝逸典
《黄帝逸典》痘疹专著。清代著作,不著撰人。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发病机理、病证特点和治疗原则等,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称曾为之补撰药性、药方二论,但后者今已不传。现有多种清刻本。
-
夹阴中寒
夹阴中寒为病证名。《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踡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
-
过经
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黑矇、晕厥,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余可发生在心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偶见于肥厚型心肌病、Ebstein畸形,以及室内传导阻滞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系单纯希-浦系统病变者)。少数患者的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激动经右束支逆传至希氏束而前传经左束支至心室(图2)。
-
广温热论
《广温热论》即《广温疫论》。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卷三列里证证候41条;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
-
南天竹叶
《*辞典》:南天竹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TiānZh Y 别名:南竹叶(《百草镜》),天竹叶(《上海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叶片。性味:《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肿痛,瘰疬,血尿,小儿疳疾。(《纲目拾遗》)③治小儿疳病:南天竹叶,煎汤代茶服。
-
巡经传
巡经传即循经传。循经传为病机。指外感热病按六经顺序传变所出现各经证候的传变方式。《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循)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