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原理
骨骼由有机成分(包含着骨细胞、细胞间质和胶原)和无机盐[主要成分为羟基磷酸钙或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约占骨组织干重的2/3]组成,它构成骨的晶体结构,成人全身所有骨骼中的晶体总面积可达3×106M2。晶体表面由不同价数的正负离子组成,类似一个“离子交换柱”的结构,放射性骨显像剂被认为是通过化学吸附、有机质结合及酶与酶受体位点结合等途径进入骨组织并聚集于骨骼中的。
7 方法
静脉注射740~1110MBq(20~30mCi)后2~3小时靶组织和非靶组织中放射性活度的比值较高,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局部或全身骨骼显像。
1.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4h行静态显像;采集方法可以是局部、全身、或体层任选;也可任意组合。显像前应嘱患者排空膀胱。
2.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后立即对局部行动态采集,3-5s/帧,采集1min,为血流相;在注射后5-15min内行局部静态采集,为血池相。血流相、血池相及常规静态骨显像合称“三相骨显像”。
3.凡局部显像分别检测身体两侧对等结构时,应保证两侧显像几何位臂、显像条件、采集时间基本一致,以利对比。
5.全身显像应分别从前、后位采集;扫描速度不宜超过30cm/min;应包括从头至足、或从足至头全身骨胳系统。
6.必要时用计算机ROI技术可以计算出对称部位的放射性比值。
7.正常所见 正常的全身骨骼显像清晰,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松质骨如扁平骨及长骨的骨骺端能摄取较多的显像剂,而密质骨如长骨的骨干摄取的显像剂较少,故前者较后者显影清晰。肾脏及膀胱影像可见。
儿童与正常成年人骨影像有区别。在正常儿童四肢长骨发育期,关节软骨下骨板壳形成过程中直至骺线闭合,骨骺和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钙化带都表现为放射性增高带,为正常骨影像表现。
血流相表现为注射显像剂后8~12s大动脉和二级动脉陆续显影,随即逐渐显示软组织轮廓,骨骼部位放射性较少。两侧对应的动脉和各部位显影时间和放射性基本相同。
血池相中软组织轮廓更加清晰,放射性增高。骨骼部位放射性仍较软组织少。大血管影像仍清楚,两侧基本对称。
8.异常所见
(1)局部放射性增高:是最常见的骨骼影像异常表现。依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以多发更多见。各种骨病都可能引起放射性增高,其中多发的非对称性无规律分布的放射性增浓灶为骨转移瘤的典型表现。另外,骨外的钙化灶和磷酸盐异常聚集灶,也可浓聚显像剂而显影。血流相和血池相中局部出现放射性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和急性骨髓炎。
(2)局部放射性减低:骨的溶骨性病变、缺血性疾病可造成此种表现。体内或体表的金属物品也表现为缺损区形成伪影。血流相和血池相局部出现放射性减低可见于骨缺血性坏死、骨梗塞等。
8 注意事项
1.99mTc-MDP主要经泌尿系排出,显像前排空膀胱十分重要。
2.骨显像浓聚表现不具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X线检查、病史等综合判断。
3.凡两侧对称性结构,须包括左右相应部位,并用同样采集时间。
4.放疗可致局部骨摄取减低;化疗、输血可严重影响全身骨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