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菜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ī má cài

2 出處

芝麻菜,《滇南本草》始着錄:"味甘、平,性微寒。治中風暑熱之症。"《植物名實圖考》雲:"芝麻菜,生雲南。如初生菘菜,抽莖開四瓣黃花,有黑縷,高尺許。生食味如白苣,而微埴氣。"所述即爲此種。

3 拼音名

Zhī Mɑ Cài

4 別名

金堂葶藶葶藶子、苦葶藶

5 來源

藥材基源:爲十字花科植物芝麻菜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uca sativa Mill.

採收和儲藏:4-6月種子成熟時,割起全株,曬乾,打出種子,揚淨果殼、灰渣

6 形態

芝麻菜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20-90cm。莖直立,上部常分枝,疏生白色硬糙毛或近無毛。葉柄長2-4cm;葉片肉質,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大頭羽狀分裂、羽狀全裂或不裂,長5-12cm,寬2-7cm,大頭羽裂的頂裂片近長橢圓形或卵形,具鈍齒,側裂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長方形,全緣,葉上面光滑無毛,僅下面脈上疏生柔毛,上部葉無柄,葉片近長橢圓形,長4-6cm,寬1.5-2cm,下部具1-3對裂片,莖頂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卵形,常爲羽狀深裂。總狀花序生於枝頂,花大,有臭味,花梗長2mm,具長柔毛;萼片4,長圓形或寬披針形,棕紫色或黃綠色,外面有蛛絲狀長柔毛;花瓣4,黃色、乳黃色或漸轉爲白色,瓣片倒圓形,長1.5-2cm,並具有紫褐色的脈紋,基部具漸狹形長爪;雄蕊6,近等長;雌蕊1,子房細柱形,長約9mm,花柱不明顯,柱頭頭狀。長角果圓柱形,長2-3cm,果瓣無毛,或具白色扁刺狀毛,中肋明顯,角果先端具有扁平劍形的喙,喙長7-9mm;果熟時果瓣開裂。種子每室2行,近球形或卵形,黃棕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培或生長於海拔3100m以下的向陽斜坡、草地、路邊、麥田中、水溝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以及江蘇、四川、雲南等地。

8 性狀

性狀鑑別 種子近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5-2mm。表面黃棕色,微有光澤,具細密的紋理和2條縱列的淺槽,除去種皮可見肥厚的子葉2片,具油性。氣微,味微辛、苦。

9 化學成份

種子脂肪油,油中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芥酸(erucicacid),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還含芥子鹼(sinapine),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葉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glucoside)。

10 性味

辛;苦;寒

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若入丸、散時酌減。

15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