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南本草
明·兰茂撰。约撰于15世纪中期。其中《云南丛书》本共收药物279种,大致属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特产药品,多为一般本草著作所未收载者,并附治疗验案和经验方。1973年起,《滇南本草》整理组将本书重新整理,作了必要的校勘,并对每种药物的科属、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分、附注等内容作了补充。
-
绣球防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绣球防风:拼音名:Xi Qi F nɡFēnɡ别名:绣球草、蜜蜂草来源: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LeucasciliataBenth.,以根及全草入药。(②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破滞结郁气,舒肝气流结,破肝血,通经闭,祛风热,明目退翳。2.《滇南本草图说》: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
紫荆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荆皮:拼音名:ZǐJīnɡP 来源: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longepedunculataFin.etGagnep.;单叶互生;主妇女月经不调,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小便淋痛,喉痹,痈肿,疥癣,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附方:仙传外科集验方》一胜膏)⑦治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
-
泥鳅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利尿除湿。3.大鳞泥鳅,含游离氨基酸的氮占总氮的15.2%,主要是谷氨酸(glutamicacid),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组氨酸(histidine),苏氨酸(threon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和缬氧酸(valine);性味味甘;肾经功能主治补益脾肾;
-
石榴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榴叶:拼音名:Sh LiuY 来源:石榴科石榴属植物石榴PunicagranatumL.,以叶入药。夏秋采,晒干。功能主治:收敛止泻,杀虫。花1-5朵生枝顶;化学成份:叶含熊果酸(ursoicacid),白桦脂酸(betulicacid), -谷甾醇( -sitosterol),甘露醇(D-mannitol)[1]。2.《滇南本草图说》:煎洗痘风疮及风癞。
-
柿霜
《全国中草药汇编》:柿霜:拼音名:Sh Shuānɡ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kakiL.f.,柿饼的白霜。功能主治:生津利咽,润肺止咳。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
-
兰花双叶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兰花双叶草:拼音名:L nHuāShuānɡY Cǎo别名:花叶两块瓦来源:兰科杓兰属植物斑叶杓兰CypripediummargaritaceumFranch.,以全草入药。合萼片略较小,舟状,几与中萼片等长,宽为长的1/2,基部斜歪并具一披针形的耳,背面近边缘处被棕色长柔毛,具紫色斑点;膀胱经功能主治:补肝明目;
-
鱼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眼草:拼音名:Y YǎnCǎo别名: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蚯蛆草、泥鳅菜来源:菊科鱼眼草属植物鱼眼草Dichrocephalaauriculata(Thunb.)Druce[D.latifoliaDC.]以全草入药。茎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治小儿脏腑积热,泻绿水者,捣汁,乳炖服,或捣汁点水酒服,截疟。
-
青刺尖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刺尖:拼音名:QīnɡC Jiān别名:炮筒果、牛奶捶、鸡蛋糕、梅花刺、枪子果、打枪果、阿那斯、狗奶子、蒙自扁核木来源: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扁核木PrinsepiautilisRoyle,以根、叶和果入药。单叶互生;性状:叶多皱缩、破裂,完整叶片呈狭卵形至披针形,长3-6cm,宽1-2.5cm,先端渐尖。性味:苦;
-
菱
《全国中草药汇编》:菱:拼音名:L nɡ别名:菱角、水菱角、风菱来源:菱科菱属植物乌菱TrapabicornisOsbeck,以果壳、果柄、果、茎及叶柄入药。菱壳烧灰外用治黄水疮,痔疮。2.孟诜:菱实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菱果实两角较弯曲,宽约7-8cm。性味:昧甘;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胃;暑热烦渴;
-
水金凤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金凤:拼音名:ShuǐJīnF nɡ来源: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水金凤Impatiensnoli-tangereL.;昆明水金凤I.uliginosaFranch.,以根及全草入药。外用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阴囊湿疹。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宽2-5cm,先端钝或短渐尖,下部叶基部楔形,上部叶基部近圆形,近无柄;主月经不调;
-
遍地金
《全国中草药汇编》:遍地金:拼音名:Bi nD Jīn别名:小疳药、雀舌草、痧子草、青鱼胆、肝炎草、蚂蚁草来源:金丝桃科遍地金HypericumelodeoidesChoisy,以全草入药。主治口腔炎,小儿白口疮,小儿肺炎,小儿消化不良,乳腺炎,腹泻久痢,痛经。涩归经: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2.《云南中草药》:收敛止泻,解毒。
-
珠子参
药理作用:国内对珠子参药理研究比较缓慢,只是近几年才对珠子参总皂甙研究有报道,对珠子参单体皂甙药理研究较少根据云南产珠子参根茎总甙对小鼠的作用表明:珠子参总甙有与人参皂甙类型的免疫作用,能提高小鼠血中碳廓清率和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并且毒性低,刺激性及溶血作用均很弱。
-
龙眼核
《中医大辞典》·龙眼核:龙眼核为中药名,出自明·范洪《滇南本草图说》。来源: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longan(Lour.功能主治:止血定痛,理气散结。1.煅研外敷,治创伤出血,足趾痒烂;2.治疝气,瘿瘤。性味:苦;平归经:肝;膀胱经功能主治:行气散结;湿疮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
橘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橘叶:拼音名:J Y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的叶,随时可采,晒干或鲜用。按丹溪言,此药其味苦涩,其气辛香,其性温散,凡病血结气结,痰涎火逆,病为胁痛,为乳痈,为脚气,为肿毒,为胸膈逆气等疾,或捣汁饮,或取渣敷贴,无不应手获效。4.《滇南本草》:行气消痰,降肝气。
-
鹭鸶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鹭鸶兰:拼音名:L SīL n别名:山韭菜、鹭鸶草、土洋参来源:百合科鹭鸶兰DiurantheramajorHemsl.,以根入药。雄蕊6,短于花被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1900m的山坡或林下草坡中。主跌打损伤;(《滇南本草》)②治刀伤:山韭菜根同赤石脂捣烂,晒干为末,捻刀斧伤。治外伤出血。
-
石椒草
《中医大辞典》·石椒草:石椒草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别名:石胡椒、羊膻草、九牛二虎草。秋季割取全草,洗净切段晒干。用于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胃痛腹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腰痛,跌打损伤。根圆柱形略扭曲,有纵纹及黑色圆形小突起。②取本品粉末10g,加60%乙醇100ml,冷浸过夜,滤过。
-
地盘松球
出处:始载于《滇南本草》。原形态:灌木状,高0.5-2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200-3100m的山地,形成高山矮林或灌丛。地盆松还含鞣质。性味:苦;性温归经:膀胱经功能主治:升阳消气。用于疝气偏坠,觅小青松盘地生者,上结小球有钮子大,取绿嫩者不拘多少,愈多愈好,水煨点水酒服,连球更好,采子敷痊亦效。
-
鹅胆
《*辞典》:鹅胆: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 Dǎn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胆或胆汁。化学成份:胆汁含鹅脱氧胆酸。性味:《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纲目》:解热毒及痔疮初起,频涂抹之自消。附方:治痔疮有核:白鹅胆二、三枚(取汁),熊胆二分,片脑半分。(《保寿堂经验方》)摘录:《*辞典》
-
鹅掌上黄皮
《*辞典》:鹅掌上黄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 ZhǎnɡSh nɡHu nɡP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足蹼上的黄色表皮。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烧灰调油,搽黄水疮、冻疮。②《谈野翁试验方》:烧研,涂脚趾缝湿烂。摘录:《*辞典》
-
风藤草根
《*辞典》:风藤草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FēnɡT nɡCǎoGēn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毛铁线莲的根。原形态:黄毛铁线莲又名:风藤草(《滇南本草》),金毛铁线莲。心皮多数。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边或草地上。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热,清利水道,消水肿,通利五淋白浊,并治暴发火眼疼痛。
-
独叶一枝花
《*辞典》:独叶一枝花: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D Y Y ZhīHuā别名:雨流星草、肾子草(《贵州草药》)。花瓣直立,卵状披针形;唇的基部有1短爪。①《滇南本草》:治一切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腰疼腿痛。②《贵州草药》:滋阴润肺,补益虚损。(《贵州草药》)③治肺燥咳,吐腥臭痰:雨流星草、马鞭草、车前草各五钱。
-
地精草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D JīnɡCǎo别名:筋骨菜(《峨嵋药植》),单背叶、青姑草、金缠菜(《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抽筋草、被单草、滇繁缕(《云南中草药》)。披针形,长2.5厘米许,宽约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部被密而短的毛茸;(云南)②治肝风头痛,中风不语,风热:抽筋草三钱,水煎服。
-
稻草
《*辞典》:稻草: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D oCǎo别名:稻穰(《广雅》),稻藁(《崔氏纂要方》),稻杆(刘禹锡《传信方》),禾秆(《纲目》)。②《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温中,止泻,消牛马肉积宿食,小儿乳食结滞,肚腹疼痛。(《摘元方》)⑧治下血成痔:稻藁烧灰淋汁,热渍三、五度。10天后黄疸指数降至7~
-
冬葵根
④治二便不通胀急者:生冬葵根二斤(捣汁三合),生姜四两(取汁一合),和匀,分二服,连用即通。(《古今录验》)⑾治项生瘿瘤,咽喉内气粗喘促,喉内有痰声,响而不止:土黄耆一两(蜜炒),皮硝三钱,猪眼子五钱(新瓦焙去油)。共为细末,蜜丸,每服三钱,滚水送下,吃至三天后,人面消瘦,至七天后可愈。
-
管仲
《*辞典》:管仲: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GuǎnZh nɡ别名:番白叶(《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槟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贵州民间药物》),地管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地摈榔、白地榆(《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加水煎好。
-
枸杞叶
《*辞典》:枸杞叶:出处:《别录》拼音名:G uQǐY 别名:地仙苗(《日华子本草》),甜菜(《本草图经》),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寿堂经验方》),枸杞苗(《纲目》),枸杞菜(《生草药性备要》),枸杞头(《江苏植药志》)。⑤《生草药性备要》:明目,益肾亏,安胎宽中,退热,治妇人崩漏下血。
-
黑阳参
《*辞典》:黑阳参: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ēiY nɡShēn别名:黑元参(《滇南本草》),白紫草、牛舌头菜(《云南中草药》),土玄参(《云南经济植物》)。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茎生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治虚痨发热,头昏,热淋,痈肿,口疮,牙疳。退诸痨热,利小便,治热淋膏淋。
-
壶卢
《*辞典》:壶卢: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H L 别名:匏(《诗经》),匏瓜(《论语》),壶(《鹖冠子》),瓠瓜(《说文》),甜瓠瓤(《唐本草》),腰舟(《鹖冠子》陆佃注),瓠匏(《滇南本草》),藈姑(《群芳谱》),葫芦瓜(《本草求原》),葫芦(《饮片新参》)。
-
瓠子
《*辞典》:瓠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Zǐ别名:甘瓠(《诗经》),甜瓠(《千金 食治》),净街棰(《清异录》),龙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长瓠(《纲目》),扁蒲(《群芳谱》)。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长10~或烧存性研末。注意:《千金 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
还阳参
《*辞典》:还阳参: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 iY nɡShēn别名:天竺参、万丈深、竹叶青、独花蒲公英(《滇南本草》),铁刷把、有根无叶(《文山中草药》)。治性神经衰弱,妇人宫冷不孕,白带漏下,头晕耳鸣,心慌怔忡,小儿消化及营养不良。(《文山中草药》)③治虚痨:万丈深四两,草本威灵仙(小黑药)二两。
-
黄瓜藤
《*辞典》:黄瓜藤: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功能主治:利水,解毒。治痢疾,淋病,黄水疮。②《四川中药志》:利水、通淋、消胀。附方:①治黄水疮:黄瓜藤(阴干,火焰存性)、枯矾。另有用去根、叶的鲜瓜秧半斤,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亦可当茶饮);
-
黄花地丁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HuāD Dīnɡ别名:野豌豆、马口铃、猴丝草(《广西药植名录》),小响铃、狗响铃(《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全草。单叶互生,叶倒披针形,大小不一,上面光滑,绿色,下面略被柔毛,青灰色,几无叶柄。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归经:《滇南本草》:入肺经。
-
黄锁梅根
《*辞典》:黄锁梅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SuǒM iGēn别名:锁梅根、钻地风(《滇南本草》),锁地风(《滇南本草》整理本),黄泡刺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红锁梅、乌泡(《云南中草药》),黄泡、倒竹伞、三月泡(《文山中草药》),雀不站、黄茨果(《云南中草药选》)。花期春季。水煎,点水酒眼。
-
黄芽白菜
《*辞典》:黄芽白菜: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Y B iC i别名:黄芽菜(《咸淳临安志》),黄矮菜、花交菜(《戒庵漫笔》),大白菜、结球白菜(《广州植物志》)。雌蕊由2心皮结合而成,子房上位,柱头头状。长角果短壮,长3~花期春、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养胃,利小便①《滇南本草》:走经络,利小便。
-
鲫鱼头
《*辞典》:鲫鱼头: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 Y T u来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头。性味:《药对》:温。功能主治:治咳嗽,痢疾,小儿口疮,黄水疮。①《唐本草》:头灰,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③《滇南本草》:烧灰治癞疮。酒服,治脱肛及女人阴脱,仍以油调搽之;⑤《本草再新》:发痘疹。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
金毛木通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拼音名:JīnM oM Tōnɡ别名:风藤草(《滇南本草》),花木通、金丝木通(《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毛铁线莲的茎藤。秋季采收。去节及粗皮,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风藤草根条。功能主治:《云南中草药选》:利水消肿,通经活血。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骨痛,闭经。
-
滇高良姜
出处:滇高良姜始载于《滇南本草》,名良姜。根据上述及附图,应为喙花姜RhynchanthusbeesianusW.W.Smith,而非高良姜Alp拼音名:DiānGāoLiánɡJiānɡ别名:良姜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喙花姜的根茎。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1900m的疏林、灌丛、草地或附生于树上。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温中开胃。
-
地瓜根
来源:桑科植物地瓜FicustikouaBur.的根。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治腹泻,痢疾,黄疸,白带,闭经,跌打损伤,瘰疬。或浸酒服。①《滇南本草》:"治遗精,滑精。治黄疸,月闭,带下,牙痛,跌伤。"④《重庆草药》:"治湿热痢疾,黄肿,痔疮。②治久年不治的水积黄肿病:地瓜根二两,麦斗草二两,佛顶珠二两。
-
狗牙根
出处:1.本品首载于《滇南本草》,原名“铁线单”,云:“生田边旷野,软枝串地延蔓而生,秆细而赤,恰似铁线,故名铁线草。”拼音名:GǒuYáGēn别名:铁线草、绊根草、堑头草、马挽手、行仪芝、牛马根、马根子草、铺地草、铜丝金、铁丝草、鸡肠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狗牙根的全草。性味:苦;凉血止血;
-
苦瓜叶
《*辞典》:苦瓜叶: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KǔGuā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叶片,夏、秋采收。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喷瓜素为峻烈的水性致泻剂(α-异构体无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肾炎病人以消除水肿,但剂量不能过大,应用次数不能太多。
-
莙荙菜
《*辞典》:莙荙菜: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JūnD C i别名:菾菜(《别录》),甜菜(《日华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石菜(《本草求原》),杓菜、猪牳菜(《广州植物志》),光菜(《中国蔬菜栽培学》)。花被5裂,裂片矩圆形,先端钝,结果时基部变厚;治麻疹透发不快,热毒下痢,闭经淋浊,痈肿伤折。
-
狗蹄
《*辞典》:狗蹄: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GǒuT 别名:狗四足(《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足蹄。性味:①《别录》:平。②《滇南本草》:气味酸,平。功能主治:①《别录》:煮饮之,下乳汁。②《滇南本草》:治癫狂病。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
昆明水金凤
出处:本品始载于《滇南本草》,以水金凤为名。《植物名实图考》水草类"水金风"条载:"生云南水泽畔。"又载:"夏、秋时叶梢生细枝,一枝数花,亦似凤仙,而有紫、黄数种,尤耐久。叶柄基部有淡红色托叶状的疣状腺体2枚;花期夏秋间。性味:味辛;小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活血解毒。主风湿热痹;跌打损伤;
-
莱菔叶
《*辞典》:莱菔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iF Y 别名:萝卜杆(《滇南本草》),莱菔菜(《本草从新)》,萝卜缨(《本草再新》),莱菔甲(《现代实用中药》),萝卜甲(《江苏植药志》)。②《滇南本草》:白萝卜杆叶,治脾胃不和,宿食不消,胸膈膨胀,噎膈,打呃,呕吐酸水,赤白痢疾,妇人乳结、乳肿,经闭。
-
滇白芷
茎下部叶 廓卵形至三角形,二回羽状深裂,长5-20cm,宽5-7cm,裂片宽卵形至条椭圆形,长2.5-5cm,宽1.5-2cm,边缘具不等的齿牙,表面绿色,粗糙而细皱背面浅绿色,两面均被刺毛,以背面较多;毒性:滇白芷香豆精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110 22mg/kg,中毒主要症状为先兴奋,后惊厥,呼吸先停,心搏停止于舒张期。
-
梨皮
《*辞典》:梨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L P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功能主治: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治暑热烦渴,咳嗽,吐血,发背,疔疮。③《陆川本草》:治痧积暑热。治痢疾及咳嗽有汗。(《四川中药志》)②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内服。
-
梨叶
《*辞典》:梨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叶。功能主治:治食菌中毒,小儿疝气。②《日用本草》:捣汁服,解中菌毒。附方:①治霍乱心痛,利,无汗:取梨叶、枝一大握,水一升,煎取一升服。(《钱氏箧中方》)③治病中水毒:梨叶一把,熟捣,以酒一杯,和绞服之,不过三。
-
栗花
《*辞典》:栗花:出处:《日用本草》拼音名:L Huā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化学成份:花含精氨酸。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微苦涩。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泻痢,便血,瘰疬。②《滇南本草》:治日久赤白痢疾,大肠下血。③《四川中药志》: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
-
栗毛球
《*辞典》:栗毛球:出处:《纲目》拼音名:L M oQi 别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风栗壳(《广东中药》Ⅱ),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功能主治: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②《唐本草》:疗丹火疮、毒肿。附方:①治痰火头疬:风栗壳一两,蜜枣三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