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培養法

化驗及醫學檢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ēn jūn péi yǎng fǎ

3 概述

真菌培養的目的是進一步提高病原體檢出的陽性率,同時確定致病菌的種類。一旦發現肯定的致病菌如紅色毛癬菌或新型隱球菌時,診斷即可確立。但如果分離條件致病菌如白色念珠菌或煙麴黴時,應結合臨牀進行判斷。從無菌部位如血液腦脊液分離條件致病菌常提示肯定的感染,但對來自於膿、痰或尿的標本則應謹慎解釋結果,單靠一次培養陽性往往不能確定診斷。有時還須結合直接鏡檢的結果,因此強調直接鏡檢與培養檢查相結合的重要性。

4 適應

下述情況應作真菌培養:

1.疑似真菌感染標本

2.進一步確定感染真菌種類。

5 禁忌

無特殊禁忌

6 準備

待檢標本的準備。

7 方法

1.在無菌操作下,將標本接種於沙氏葡萄糖瓊脂(SDA),置25~27℃溫箱內培養4~6周。

2.如懷疑有深部真菌,應同時在35~37℃培養。

3.菌落出現後,應定期觀察其生長情況。

4.常規分離鑑定使用的培養基爲SDA斜面培養基,加0.005%氯黴素。對皮膚癬菌,還應添加0.05%放線菌酮。

5.對分離到的真菌,應結合菌落顯微鏡形態學特點將其鑑定到種。真菌常用形態學鑑定,而酵母常以形態學和生理生化方法結合進行鑑定

6.常見真菌培養所見:

(1)念珠菌病奶油酵母菌落

(2)隱球菌病:乳白色酵母菌落,而後爲淺橘黃色,質地呈黏液狀。

(3)孢子絲菌病:棕色至棕黑色菌落

(4)麴黴病:黃綠色毛狀菌落

(5)芽生菌病真菌相爲白色棉花菌落酵母相爲奶油色或棕色菌落

(6)暗色絲孢黴病:棕黑色菌落

(7)諾卡菌病:橘黃色或紅色菌落,有泥土氣味

8 注意事項

1.應與直接鏡檢結果綜合進行判斷

2.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污染

3.提倡多管(點)、多次培養,確保結果可信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