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葉象花
2.1 出處
《文山中草藥》
2.2 拼音名
Yè Xiànɡ Huā
2.3 別名
2.4 來源
2.5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單生,有斜生開展的粗壯分枝,折斷後有白色汁液流出,嫩莖中空,綠色。單葉互生,葉形多變化,卵形、橢圓形、深波狀裂或不裂,中部及下部的葉長4~10釐米,寬2.5~5釐米,琴狀分裂或不裂;葉柄長2~3釐米;花序下部的葉一部或全部紫紅色。杯狀花序,生於莖或分枝的頂端排列爲密集的傘房狀;總苞綠色鐘形,頂端5裂;腺體1~2,杯狀,無花瓣狀附屬物;子房卵形,3室,花柱3,離生,頂端2裂。蒴果卵圓狀三棱形,直徑約5毫米。種子卵形,表面有疣狀突起。
2.6 生境分佈
我國各地都有栽培。
2.7 化學成份
2.8 藥理作用
花、葉的熱水提取物在體外對結核桿菌(H37)有抑制作用,莖、根無效。葉或植物的漿汁有毒,食之可產生嘔吐、腹瀉、譫妄,毒性成分可能在樹脂部分。
2.9 性味
苦澀,寒。
2.10 功能主治
2.11 附方
②治外傷出血,骨折:葉象花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二至三天換藥一次。(性味以下出《文山中草藥》)
2.12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