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小便不利

問診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問二便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áng xū xiǎo biàn bú lì

2 概述

陽虛小便不利爲病證名[1]。見《症因脈治》卷四。

3 病因病機

因肝腎陽虛,施泄無權,關門不利所致[1]

4 症狀

主要症狀小便滴瀝不暢,或全然不通,憎寒喜暖,手足逆冷小腹冷,脈沉遲[1]

5 治療

治宜溫陽爲主[1]。方如金匱腎氣丸理中湯之類[1]

6 關於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dysuria[2])爲病證名[3]。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是指每次排出的尿量少而排尿困難的表現[3]

6.1 辨證論治

衛生寶鑑》卷十七:“小便不利者有三,不可一概而論也。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小便澀少,一也,治宜分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熱溼結而不行,二也,必滲泄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利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順其氣,令施化而出也。”

症因脈治·小便不利論》:“小便不通,非一例也。在外感五運中,則有運氣加臨;傷寒門,則有熱結膀胱溼熱發黃,汗下亡津;陰症中,則有寒溼內結;內傷門,則有肺熱心熱腎熱、水液偏滲、氣化不及、真陰不足諸症。……小便不利真陽不足者,用腎氣丸真陰不足者,用滋腎丸知柏地黃丸熱結膀胱者,用五苓散車前木通湯;心移熱於小腸者,用導赤散。此分經用方之大法也。”

如因陰虛發熱大汗、吐瀉、失血等導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陰養血爲主,不宜滲利,方用增液湯養榮湯十全大補湯[3]

肺氣失宣、脾虛不運、腎關不利、三焦決瀆失常等導致水溼失運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氣、健運脾胃、溫補腎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脈散桔梗實脾飲八味丸疏鑿飲子[3]

肺熱氣壅、熱結膀胱氣機鬱滯、瘀腐阻塞水道、腎元虛衰、胞轉等導致尿蓄膀胱小便不利者,治宜審察病情,分別採用清肺、泄熱、理氣、化瘀、溫腎、滲利等法[3]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

治療陽虛小便不利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