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鼓腹脹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uè gǔ fù zhàng

2 英文參考

tympanites with blood sta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血鼓腹脹爲病證名[1]。指鼓脹之由於瘀阻血絡起者[1]。《症因脈治》卷三:“血臌腹脹之症,腹脹不減,肚大紫筋,腿足或見血縷,小便反利,大便或黑,血在上則漱水多忘,血在下則小腹悶痛。”多因七情失調,或過食辛辣,血熱妄行,不歸故道,停積於中,或跌僕損傷所致[1]。治療宜紅花桃仁湯桃仁承氣湯等方[1]

4 關於腹脹

腹脹指腹部脹滿不適,或腹部脹大[2]

諸病源候論·腹脹候》:“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壅,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張氏醫通·腹滿》:“腹脹諸證,雖屬寒者多,屬熱者少,然世治脹,喜用辛溫散氣之藥……有氣虛不能裹血,血散作脹,必其人大便不堅,或時結時溏,溏則稍減,結則漸加,小便清利,甚則渾白如泔,其脈緩大而滯,氣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宜四君子去白朮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以固其氣中之血。有血虛不能斂氣,氣散作脹,必其人煩熱便燥,小便黃數,其脈浮數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宜四物湯地黃黃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外因六氣成脹,藿香正氣散內因七情成脹,沉香降氣散。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滴,局方七氣湯濁氣在上,則生膜脹,生薑瀉心湯木香厚朴。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谷而脹,附子理中湯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濟生腎氣丸。”

食積蟲積痰飲等亦可導致腹脹[2]

5 關於血鼓

血鼓鼓脹之一[3]。《石室祕錄·內傷門》:“血臌之症,其由來漸矣。或跌閃而瘀血不散,或憂鬱而血結不行,或風邪而血蓄不發,遂至因循時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血證論·血臌》:“血臌之證,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單腹脹者爲血臌。”治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溼,可用消瘀蕩穢湯抵當丸分消湯當歸芍藥紅花丹皮,去白朮茯苓[3]。如內熱目黃皮膚黃,宜用茵陳湯化瘀湯[3]。本證可見於門脈性肝硬化血吸蟲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內腫瘤併發腹水等病症[3]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2.

治療血鼓腹脹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