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气
散(sǎn,音伞)气指分散不聚的正气。《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
肺主皮毛
肺主皮毛(lunggoverningskinandhair)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还有散布卫气、外卫肌表的功能。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肺合皮毛,肺之精气具有润泽皮毛,固护肌表的作用。肺主宣发,司腠理的开合,皮毛上汗孔散气和排泄汗液亦由肺调节,故称肺主皮毛。
-
皮毛
皮毛具有防止外邪侵入,调节人体津液与体温的功能,并能辅助呼吸。肺合皮毛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之一。皮毛为一身的外卫,靠肺散布卫气以温养,肺气足则卫外固密,邪不易干;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司呼吸有密切关系,故称相合。肺主皮毛:肺主皮毛指肺与皮毛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
-
五子五皮饮
紫苏子莱菔子各4.5克白芥子1.8克葶苈子2.4克车前子9克生桑皮浙苓皮各12克大腹皮9克新会皮4.5克生姜皮3克功能主治:《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五子五皮饮主治痰胀,虽腹胀较轻,而仍喘肿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葶苈泻湿热以定喘,苏子降痰逆以散气,桑皮清肺肃金,腹绒泄滞宽胀,菔子消痰食;
-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虫积腹胀
虫积腹胀为病证名。治宜驱虫为主。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古今医统大全》卷六:“九虫积,腹中不时作块痛,面青,口吐清水。”亦可用化虫丸、平安万应丸、乌梅丸等方。
-
循法
概述:循法(mildpressingalongchannelcoursemildpressingalongmeridiancourse)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临床应用: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进针后循按可迅速得气。
-
行气
概述:行气:1.理气法之一;2.气功术语。如疏郁理气、和胃理气等均属行气法。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义同。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治法。症见脘腹胀闷、吞酸或吐酸水、嗳气等,用枳实、陈皮、姜半夏、炒莱菔子、煅瓦楞子等药。是指一种逐渐延长闭气时间的以习炼呼吸为主的气功功法,又称闭气法。
-
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为生理学名词。少火,指正常的阳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
少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小腹满,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红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
-
破气
破气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即用较峻烈的理气药散气结、开郁滞的方法。药用如青皮、枳实等。
-
服气
即以调息行气为主的一类气功功法,又称为“食气”。又《晋书·张忠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服气功法可包括调气、淘气、咽气、行气、散气、委气、炼气、闭气等环节,又有导引、按摩、咽津等辅助手段。通过服气,既可养生却老,又可作为辟谷的配合方法。
-
肺合皮毛
肺合皮毛为五脏与五体相合之一。肺主气,宣发卫气固表,司腠理之开合,输精于皮毛,故称。而皮毛之汗孔也有散气(调节呼吸)的作用。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卫外之气不足,肌表易受风寒侵袭,发生咳嗽等症。皮毛赖肺气的温煦,才能润泽。如肺虚,则皮毛就会憔悴枯槁。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
韭汁酒
别名:韭汁饮处方:韭菜汁、清酒各等分。功能主治:散气行血。主胸膈常时疼痛,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者。赤痢,心痛。用法用量:韭汁饮(《梅氏验方新编》卷二)。各家论述:上件证,死血也。摘录:《医方考》卷五
-
雷音丸
《回生集》卷上:雷音丸:处方:巴豆2两(去仁不用,只用豆皮,每豆2两,可得皮3-4钱,微炒黄色,万不可用豆仁1粒),缩砂仁1两(炒),川大黄3钱(半生半炒),干姜3钱(炒黑),广木香3钱(炒黑),牙皂2个(去筋,炒),甘遂1钱5分(以甘草水浸3日,日换1次,看水无黑色为度,然后用面包,向火煨之,面俱黄色而止)。
-
六磨饮
《证治要诀类方》卷二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磨饮:处方:枳壳槟榔乌药人参木香沉香功能主治:治气虚上逆,遂成痞塞而疼者。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气亏挟滞,气化不绝,故胸腹痞满,小便癃闭焉。六磨汤虽用人参一味,实为散气之峻剂。近世医人见其气滞,不敢用参,但纯用诸般破气药磨服,殊失本方养正行滞之旨。
-
马通粟丸
别名:马通粟粒丸处方:马通中粟18铢,杏仁半两,紫菀半两,细辛半两,石膏6铢,秦艽6铢,半夏6铢,茯苓6铢,五味子6铢。功能主治:少小胁下有气,内痛,喘逆气息难,往来寒热,羸瘦不食。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马通止血解毒,而马通中粟专散胃中积垢;石膏、五味化热收津。积散气调,痰清热化,而津自回矣。
-
木姜子茎
《*辞典》:木姜子茎: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M JiānɡZǐJīnɡ来源:为樟科植物木姜子的茎枝。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无毒。功能主治:《贵州民间药物》:调冷气,散气郁,止痛,表痧疹,助消化。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附方:治小儿腹胀:木姜子茎一两。(《湖南药物志》)摘录:《*辞典》
-
女贞根
《*辞典》:女贞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NǚZhēnGēn来源: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根,9~10月采挖。性味:《重庆草药》:苦,平,无毒。功能主治:《重庆草药》:散气血,止气痛。炖五花肉,早晚空心服,隔一周,可再如法炖服。(《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干病经闭、咳嗽:女贞根半斤,女儿茶根四两,红藤四两。
-
青龟丸
《辨证录》卷十三:方名:青龟丸组成:乌龟1个,茯苓5两,薏仁6钱,羊蹄后爪4付,穿山甲5钱(俱用土炒),人参2两,青苔(干者)1两,黄耆1两,当归3两,瓦松2条(阴干,不可火焙),白芷1两,槐米1两。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将龟用石臼捣死,以药末拌之,饭锅内蒸熟,将龟肉用火焙干为末,同前药炼蜜为丸。
-
青蒿防痿汤
《辨证录》卷一:方名:青蒿防痿汤组成:人参1两,青蒿5钱,半夏1钱,陈皮5分,干葛1钱。主治: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8-9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必成痿症,由邪火未退,而土先受伤。
-
气散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滴,局方七气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
-
通肾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名:通肾汤组成:菖蒲(锉)2两,羚羊角(镑)2两,生干地黄(焙)2两,赤芍药2两,五加皮(锉)1两,甘草(炙,锉)1两,猪苓(去黑皮)1两,泽泻1两。少气不欲言,脊脉急痛,腰背强直,足下热疼,小便癃闭,心烦嗌干。以菖蒲、五加皮通顶九窍,强志意,能运动肾精;赤芍入阴散气;
-
壮火食气
壮火食气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阳气亢盛之极。壮火散气。”吴昆注:“以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1.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2.辛热壮火之药,亦能使精气耗损。
-
风湿腹胀
身热恶风重者,羌独败毒散、荆芥汤主之;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滴,局方七气汤。
-
茴香化气散
处方:小茴3两(炒),白术1两半(炒),枳壳1两半(炒),青皮1两半(炒),大茴3两(炒),香附3两(酒炒),乌药1两半,吴茱萸8钱(醋炒),白蔻1两半(去壳,炒),丁母香8钱。为散,橘核汤下,以疏其结,使寒散结消,则六腑之聚自平,而脾气健运有常,肝气亦为调适,安有聚散无定,或痛或胀之患乎。
-
赤小豆花
《中医大辞典》·赤小豆花: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angularisWight的花。治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①《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③《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
金橘叶
《*辞典》:金橘叶:出处:《本草再新》拼音名:JīnJ Y 来源:为芸香料植物金橘及金弹的叶。性状:干燥叶多数呈筒状,有光泽,两面均绿色,日久渐转黄色或灰色,气香。化学成份:叶含维生素C,其含量比果实多。性味: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功能主治:舒肝郁肝气,开胃气,散肺气。注意:《本草再新》:多用散气。
-
偏翅唐松草根
出处:《中国药植志》拼音名:PiānCh T nɡSōnɡCǎoGēn别名:马尾黄连(《药学学报》12(11):745~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偏翅唐松草的根及根茎。小叶变化很大,宽卵形、卵形或椭圆状菱形,长0.5~苞叶和小苞片均线形;生境分布:生于河边、灌丛或山地林边潮湿处。须根丛生,细长,外表棕色;②发汗,消瘀,散毒,散气。
-
骨痹·气血两虚证
骨痹·气血两虚证(bonebi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blood)是指久病耗散气血,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
-
肾气方
《丹溪心法》卷四:方名:肾气方组成:茴香5钱,破故纸5钱,吴茱萸(盐炒)5钱,胡芦巴7钱半,木香2钱半。功效:温经降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寒束厥阴之经,经气凝结不散,乃成寒疝;补骨脂补火下气,小茴香化气温经,吴茱萸温肝降逆气,胡芦巴降气止疝痛也。附注:本方方名,《医统》引作 肾气丸。
-
血鼓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治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湿,可用消瘀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加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等。如内热目黄,皮肤黄,宜用茵陈汤合化瘀汤。
-
壮火
壮火为生理学名词。是指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张景岳注:“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