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病源候论
概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证候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撰。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七气
七气指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儿紧唇
小儿紧唇为病证名。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伤寒狐惑,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儿疳 ,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断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五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出《五十二病方》。或肛内生小肉,上有孔窍,根蒂较小。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裂,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治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五伤
五伤为病证名。指妇女伤于胞宫而引起的五种病证。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五伤。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伤者,一者穷孔痛,二者中寒热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背痛。”
-
五色油丹
五色油丹为病名,即五色丹。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小儿丹毒之一。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太平圣惠方》:“夫小儿五色丹者,由丹发而改变无常,或青黄赤黑白,皆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也”。
-
五色丹
五色丹为病名。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宜用小柴胡汤煎服,并以渣敷丹上,良。
-
乌癞
乌癞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所得。初觉皮毛变异,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言语无定,心常惊恐,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隐疹赤黑,手足顽痹,针刺不痛,脚下不得踏地。多由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或由接触传染所致。相当于瘤型麻风(包括麻风反应)。
-
五疝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因瘀血内结少腹而致。宜温通逐瘀,用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宣明论方》卷一:“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治宜理气解郁、泻邪补经,用蒺藜汤、茴香楝实汤等方。
-
巢元方
巢元方为隋代医学家。撰《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全文在线阅读
-
五石散
五石散为古代养生方剂名。因服此方后身体发热,喜好凉物,故又称“寒食散”。如《抱朴子》载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而《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当由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烧炼而成。其方始于汉代,魏晋时道流名士为求长生,多服食此散,成为风行一时的时髦之举,以致演化成当时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
无音
因妊娠胎阻胞脉而无音者,名子喑。《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治宜宣肺散邪为主,用三拗汤、桑杏汤等方。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
-
吴景贤
吴景贤隋代医家。生平及里籍欠详。依《隋书·经籍志》,景贤著《诸病源候论》五卷,目录一卷。据此,该书或为巢元方与吴氏合著,或吴氏别有一已佚之同名书,有待深入考证。
-
无名疮
非痈疽疥癣人不能识者之疮疡。《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此疮非痈非疽,非癣非疥,状如恶疮,或瘥或剧,人不能名,故名无名疮也。”指古时尚未明确的某些外科病而言。多由风热搏于血气所生。宜服调补气血、醒脾健胃之剂,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如溃后仍焮肿而痛者,为热毒未尽,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
乌痧胀
《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
-
悬水
悬水病名。即玄水。十水之一。《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参见玄水、十水条。
-
卧产
卧产产科学名词。是一种分娩体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卧产者,亦待卧定,背平着席,体不倦曲,则儿不失其道。”
-
温病劳复
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复则诸症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安神养血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如兼头痛恶寒,加薄荷、葱白;如兼寒热,寒多加羌活、紫苏;劳复的分类:劳复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
-
胃蒸
胃蒸病名。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骨蒸,舌下痛。”详二十三蒸条。
-
胃气不足
胃气不足证名。即胃气虚。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治宜益气建中,选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胃病条。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胃疸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如食已头眩,寒热,心中怫郁不安,久则身黄,谷疸也,因饥饱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气蒸冲得之。”
-
胃虫病
胃虫病病名。证见呕吐、哕逆、嘈杂、嗜食泥炭、生米等异物。《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胃虫,状如虾蟆,…若府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东医宝鉴·虫》:“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哕逆,嘈杂,爱吃泥炭、生米、茶、盐、姜、椒等物。”
-
五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诸病源候总论
概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证候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撰。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
五鬲气
五鬲气为病证名。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即五膈。
-
外感休息痢
《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
-
顽痹
顽痹病名。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或手足酸痛之症。一作(疒帬)痹。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医林绳墨·痹》:“久风入中,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参见(疒帬)痹条。
-
五膈
概述:五膈为病证名。五鬲气为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治用七气汤、四七汤等方。若见脾胃久冷,心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等,可用《太平圣惠方》沉香丸。《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五鬲气候》:“寒鬲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
外吹
外吹的病因病机:旧说因儿于哺乳时熟睡,其鼻孔之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而发病者。《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三:“产后吹乳。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肿痛。《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夫产后吹妳者,因儿吮妳之次,儿忽自睡,鸣气不通,乳不时泄,蓄积在内,结成肿,壅闭乳道。吹乳有内吹、外吹之别。
-
血痔
为肛门痔之一种。《五十二病方》:“血(月寺)(痔),以溺熟煮一牡鼠以气熨。”又名血箭。《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即有明显便血症状的内痔。治疗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血癥
可选用沈氏血癥丸,化癥回生丹、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疗癥病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血蒸
《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内蒸,亦名血蒸。”以“发为血之余”,血热则发焦。蒸病以潮热、虚弱为特征。因其热自内向外蒸发而名。病属虚劳范畴,亦称劳蒸。蒸病有五蒸、二十三蒸之分。习惯上多归入劳瘵。
-
血虚痰
《症因脉治》卷二:“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六脉细数。”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血虚耳鸣
2.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痰火耳鸣,其症胸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血极
血极又称脉极。脉极为病证名,指血脉亏损、重急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日,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食饮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治疗宜用人参散、地黄汤、补荣汤等方。
-
血鼓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治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湿,可用消瘀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加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等。如内热目黄,皮肤黄,宜用茵陈汤合化瘀汤。
-
血鳖
属瘕病范畴。瘀血与痰饮、内寒相搏,聚块成形。《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虚劳痼冷,败血杂痰而成血鳖。《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
-
血痹
概述:血痹:1.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疗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
-
五脏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背能动血,蓄聚不已,停留胸间,随气上溢,入清气道中,发为鼻衄,名五脏衄。”又名衄血、鼻沥血。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
-
悬癖
悬癖病名。胁下有癖气,起如弦索状,咳唾引痛者。《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悬癖者,谓癖气在胁肋之间,弦亘而起,咳唾则引胁下悬痛,所以谓之悬癖。”
-
挽法
挽法推拿手法名。出《诸病源候论·偏风候》。用手左右推拉或移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左右挽,前后拔。”
-
腕骨折
腕骨折病名。腕部骨关节伤折之病证。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该病多因跌打、压轧所致。或伤一骨,或伤数骨,临床以腕舟骨骨折为多见。证见受伤处肿胀青紫,疼痛,局部压痛明显,或腕缝错开,局部功能障碍。一般断端很少移位,如手向后翻贴于臂者,医者可双手握其手背轻轻回翻整复,并夹缚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