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風疝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n fēng shàn

2 英文參考

anemocardiac her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心風疝爲古病名[1]。諸疝中之偏於風熱者。即心疝之因風熱邪盛而發者。《黃帝內經素問·四時逆從論》:“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類經》卷十七:“滑則燥熱生風,熱則主於心也,故爲心風疝。”

參見風疝風疝爲古病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時逆從論》。指足厥陰肝經逆氣所致的疝[2]。《醫學入門·疝氣》:“風疝者,非外風也,乃肝木陽髒氣動之風。”《儒門事親》卷二:“《黃帝內經素問》雲:厥陰滑爲狐疝少陽滑爲肺氣疝,太陰滑爲脾氣疝,陽明滑爲心風疝太陽滑爲腎風疝少陰滑爲肝風疝。凡此六疝,雖見於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治宜荊芥穗新瓦上焙爲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