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木
肝木①指肝。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②推拿部位名。见肝经条。
-
五行学说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
木生火
木生火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肝木能滋生、助长心火,肝主疏泄情志而藏血,心主神明而行血,肝木功能正常,有助于心的功能活动。由于肝火过旺,耗灼肺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
-
胆怯
因胆虚所致心中畏惧、不敢见人之证。《石室秘录》卷三:“凡人胆怯不敢见人者,少阳胆经虚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肾水之不足。”治宜补肾以生肝木,方用熟地,山茱萸,芍药,当归,柴胡,茯神,白芥子,生枣仁,肉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有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寐者,宜温胆汤。”
-
青睛
见《审视瑶函》。黑睛又名黑眼、黑珠、黑仁、乌珠、乌 、乌睛、神珠、青睛,西医称为角膜。(1)上皮细胞层:是球结膜上皮的延续,由5—6层细胞组成,易与前弹力层分离,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5)内皮细胞层:为整齐的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
补阳汤
《兰室秘藏》卷上:补阳汤:处方:肉桂1钱(去皮),知母(炒)3钱,当归身(酒洗)3钱,生地黄(酒洗)3钱,白茯苓3钱,泽泻3钱,陈皮3钱,白芍药5钱,防风5钱,黄耆1两,人参1两,白术1两,羌活1两,独活1两,熟地黄1两,甘草1两,柴胡2两。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辛温散翳之品也,亦所以补阳;用法用量:虚,加附子。
-
五脏胀
心胀、肝胀、脾胀、肺胀、肾胀。《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又名水胀。治宜小温中丸、胃苓汤、禹余粮丸等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故虚满而喘咳,当温肺降气,以解寒邪,温肺桂枝汤主之。”
-
救焚解毒汤
处方:熟地4两,玄参2两,麦冬3两,白芍3两,金银花3两,甘菊花5钱,牛膝1两,黄柏1钱。用法用量:水煎服。泻火仍是滋阴之味,则火息而正又无亏。肾水既久枯竭,所补之水,仅可供肾中之用,安得分余膏而养肝木之子?又虑阳火非至阴之味,不能消化于无形,乃少用黄柏以折之。摘录:《辨证录》卷六
-
制肝益火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制肝益火汤组成:白芍3钱,甘草1钱,肉桂1钱,白术5钱,茯苓3钱,肉豆蔻1枚,半夏1钱,人参3钱。主治:命门火衰,寒邪留之,肝木乘土。终日腹痛,按之宽快,饮冷则痛剧。用法用量:水煎服。又有肉桂以温命门之火,则火自生土,而肉豆蔻复自暖其脾胃,则寒邪不战而自走也。
-
肝胀
《医醇剩义·胀》:“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金匮翼·胀满诸论》:“肝胀,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参见胀病条。《增广验方新编·目部》:“眼珠无故涌出垂下,大便下血,亦有不便血者,名曰肝胀。
-
加味六君子汤
《证治准绳·杂病》卷二方之加味六君子汤:处方:白术3钱,人参1钱半,黄耆1钱半,白茯苓2钱,陈皮1钱,半夏曲1钱,芍药1钱,木瓜1钱,炙甘草5分,大腹皮5分。用法用量:以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盏,去滓,入竹沥2匙温服。功能主治:《寿世保元》卷三方之加味六君子汤主治脾疳、泄泻、痢疾,属气虚者。
-
实者泻其子
实者泻其子为治则。《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肝有实火,症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采用泻心火有助于平泻肝之实火,应泻本经(肝木)子穴行间(火),兼泻心经(子经)火穴少府。
-
五味子散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主治肾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五味子散:组成:五味子1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锉),当归1分(锉碎,微炒),人参1分(去芦头),白术1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赤茯苓1分,桔梗1分(去芦头),前胡1分(去芦头),黄芩1分。
-
化骨至神丹
处方:当归9钱,金银花9钱,白芍5钱,茵陈3钱,龙胆草3钱,白术3钱,柴胡1钱,生甘草3钱。功能主治:多骨疽。用法用量:水煎服。多骨疽者,非骨也,筋变为骨,似骨而非骨也。白芍不特平肝木之火,兼能散肝木之邪,邪去则筋舒,筋舒则似骨非骨者尽化;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头晕
《医碥·眩晕》:“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头晕的治疗:辨证治疗:《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推拿疗法:①用拇指按揉神门2分钟,力度适中。
-
头旋
头旋为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五。指头脑昏晕而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甚者有恶心呕吐之症。《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肝木无制而晕,黄芪建中汤。”
-
肝阴虚
概述:肝阴虚(deficiencyofliveryin)为证候名。关于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肝阳上亢指因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导致的肝阳偏旺。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
-
头昏
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
-
头晕病
《医碥·眩晕》:“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头晕的治疗:辨证治疗:《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推拿疗法:①用拇指按揉神门2分钟,力度适中。
-
目青
本病初起,白睛傍黑睛缘发生紫红色肿胀隆起,反复发作,日久该处白睛遂变青蓝,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白睛青蓝。目青的病因病机:白睛青蓝多由火郁血瘀蒸逼所致。目青的治疗:辨证论治除参考火疳外,尚应考虑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传变关系和容易侵犯瞳神,以及正邪交错,虚实兼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等情况。
-
目珠俱青
概述:目珠俱青为病证名。本病初起,白睛傍黑睛缘发生紫红色肿胀隆起,反复发作,日久该处白睛遂变青蓝,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白睛青蓝。目珠俱青的治疗:辨证论治除参考火疳外,尚应考虑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传变关系和容易侵犯瞳神,以及正邪交错,虚实兼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等情况。类今之巩膜炎。
-
白珠俱青
本病初起,白睛傍黑睛缘发生紫红色肿胀隆起,反复发作,日久该处白睛遂变青蓝,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白睛青蓝。白珠俱青的治疗:辨证论治除参考火疳外,尚应考虑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传变关系和容易侵犯瞳神,以及正邪交错,虚实兼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等情况。肺热亢盛者用菊花决明散加减。类今之巩膜炎。
-
五更头晕
五更头晕为病证名,指头部昏晕,常在五更时发作。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医略六书·眩晕》:“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羸人多阳虚眩晕。”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证治汇补·眩晕》:“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谓之晨晕,此阳虚也。”
-
白睛青蓝
本病初起,白睛傍黑睛缘发生紫红色肿胀隆起,反复发作,日久该处白睛遂变青蓝,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白睛青蓝。白睛青蓝的治疗:辨证论治除参考火疳外,尚应考虑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传变关系和容易侵犯瞳神,以及正邪交错,虚实兼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等情况。肺热亢盛者用菊花决明散加减。类今之巩膜炎。
-
痰嗽
见《济生方·咳嗽》。《明医指掌》卷三:“痰嗽者,嗽动有声有痰,痰出嗽止是也。宜千缗汤、利膈化痰丸之类。”痰嗽可兼见胸膈痞满,寒热交作,面部虚浮等症,亦可用半瓜丸、清气化痰丸、黛蛤散等方;如咳痰发作,顿吐饮食,痰物俱尽始安者,属肝木克脾土、风痰壅盛,可用青州白丸子等方。参见痰咳、咳嗽条。
-
多喜
出《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多喜的病因病机:多因心火偏亢,痰热壅盛所致。多喜的治疗:治宜逐痰降火,定志安神。可用烧盐煎汤或二陈汤探吐,并服黄连解毒汤、定志丸等方。《张氏医通》卷十一:“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地黄丸。肝木过盛,上夹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
-
手足蠕动
手足蠕动为症状名。属虚风内动,为真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征象。参见虚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
-
透关射甲形
透关射甲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小儿指纹,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
-
(疒贵)(tuí音颓)疝
指寒邪侵犯肝胃二经,内蓄瘀血而致少腹部拘急疼痛,牵引睾丸,或下腹部有包块,内裹脓血。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医宗必读》:“(疒贵)疝,足阳明经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如《类证治裁》卷七:“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言肝木乘胃,或至溃脓下血。
-
水不涵木
水不涵木为病机。指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肾属水,肝属木。根据五行的滋生制约关系。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症。发生振颤、抽搐、强直等病症。表现为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
吐血·肝火犯胃证
定义: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针灸治疗: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
-
寿人经
《寿人经》气功导引专著。清·汪昂辑。全书分为理脾土诀、理肺金诀、理肾水诀、理肝木诀、理心火诀、坐功诀、长揖诀、导引诀等八章。所收功法简明易学,“久而无间,功效自生。”
-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为证候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导致上实下虚的病理变化。因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导致肝阳偏旺。症见头晕目眩、头痛、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目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喜笑不休
又名喜伤。多因喜伤心,心火偏亢,痰热壅盛或心气大开,阳浮于外,经脉弛纵所致。前者法宜降火、清心、逐痰、定志,可用烧盐煎汤或二陈汤探吐,并以定志丸、黄连解毒汤加减;《张氏医通》:“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地黄丸;肝木过盛,上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
-
太阳六传
太阳六传为太阳病的六种传经情况,包括传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循经得度传。《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里传,…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循经得度传。”
-
妊娠痫证
妊娠痫证为病症名。症起多由素体肝肾阴虚,孕后血聚养胎,致肝木失养、肝风内动所致。针灸治疗:①体针:取百会、风池、太冲、阳陵泉、内关、三阴交等穴为主。昏迷加入中、涌泉;抽搐不止加阴陵泉、曲泉;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喉中痰鸣加丰隆、天突。②耳针:取肝、肾、皮质下、神门、枕等穴。
-
相乘
相乘为五行学说术语。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如肝气过亢,肺金又不能对肝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而发生肝气犯胃之类的症状。
-
嫉妒不孕
嫉妒不孕病名。《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怀抱素恶不能生子者,人以为天心厌之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脾土之气塞,则腰脐之气必不利,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即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方用开郁种玉汤。”
-
相侮
相侮为五行学说术语。即反克,又称反侮。属病理变化范围。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反过来侮金。例如,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即所谓“木火刑金”。《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流金凌木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无甚大弊,但三处两处似膜非脂,从气 (肺金)而蚀风 (肝木),故曰流金凌木。流金凌木的症状:流金凌木多在睛珠外伤(尤其是酸、碱性腐蚀伤)或黑睛边缘生翳后形成。
-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如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如果由肝病的传变发展而引起心病,称为母病及子。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
-
心风疝
即心疝之因风热邪盛而发者。不足病心痹;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医学入门·疝气》:“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儒门事亲》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云:厥阴滑为狐疝,少阳滑为肺气疝,太阴滑为脾气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
-
木火刑金
木火刑金为五行学说术语。五行归类中,肝属木,肺属金。由于肝火过旺,耗灼伤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
-
火盛刑金
火盛刑金为病机。①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由于肝火过旺,耗灼肺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火指心火或火热之邪,心火炽盛可耗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热郁于肺或痰热阻肺,可出现高热,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甚或咳血、咯血等症。
-
化风
化风为病机。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猝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瘈疭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吴鞠通自注:“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故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
-
木喜条达
木喜条达系借用五行学说阐述树木生发的特性,来比喻肝胆的生理特点。肝胆主疏泄升发,疏泄则能助脾胃消化吸收;升发则能使气机舒畅。故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肝郁则产生胁下痛、嗳气不舒等症。
-
虚风内动
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
-
血随气逆
概述:血随气逆为病机。《金匮冀·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阳上亢又称肝阳偏旺,是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肝邪
肝邪病因学名词。五脏病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素问·气交变大论》:“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难经·十难》:“心脉急甚者,肝邪于心也。”
-
木郁达之
木郁达之为治疗学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内外伤辨惑论》认为是肺金抑遏肝木。木郁,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症见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苔薄脉弦,用疏肝解郁如逍遥散之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