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阴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
皮部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六经皮部
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六经皮部与诊治: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由于感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所以同是太阳病,又有恶风、发热、自汗出、脉浮缓,以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不同证候。
-
厥阴俞
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俯伏坐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胁满痛、呕吐、肩胛酸痛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阙俞
厥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心包俞
心包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阴俞
阴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厥阴病
厥阴病病名。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
阴之绝阴
阴之绝阴是指厥阴。一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王冰注)
-
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为运气术语。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为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和太阴之气从本,因少阳是本火而标阳,太阴是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
-
蹶阴
蹶阴即厥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腹之所以肿者,言厥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见《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手厥阴和足厥阴,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厥阴经是多血少气的经脉,针刺治疗时,只可出血,不可伤气。
-
害肩
害肩为六经皮部之一,为厥阴皮部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吴茱萸汤
概述:吴茱萸汤同名方剂约有四十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效。次日食欲大振。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即发展为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温服。
-
厥阴头痛
概述:厥阴头痛(Jueyindiseasewithheadache)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三阴头痛之一。厥阴头项痛·厥阴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
循经传
循经传为病机,亦作巡经传。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鳖甲煎丸
炙鳖甲十二分,炒乌扇(即射干)、黄芩、鼠妇(即地虱)、桂枝、干姜、大黄、石韦、厚朴、紫葳、阿胶珠各三分,柴胡、炒蜣螂(熬)各六分,芍药、牡丹皮、炒( 虫各五分,炒葶苈子、半夏、人参各一分,瞿麦、桃仁各二分,赤硝十二分,炙蜂房四分。水谷之气结,则大黄、葶苈、石苇、瞿麦可以平之;鳖甲入肝络而搜邪。
-
囊缩
《素问·热论》:“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中藏经》称为“卵缩”。指阴囊上缩。常与舌卷并见于危重病中。《证治要诀》卷二:“厥阴舌卷囊缩。”治疗时,若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之类。因寒邪直中者,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方。参见阴缩、卵缩等条。
-
蛤蟆瘟
蛤蟆瘟的中医辨证治疗:温毒袭表:痄腮·温毒袭表证(mumpswithsyndromeofwarm-toxininvadingsuperficies)是指感受痄腮时邪,病邪在表,以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腮颌乃少阳经脉所循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见耳下腮部肿痛。艾灸疗法:方一:取穴:翳风、角孙、颊车、曲池、合谷、外关穴。
-
伤寒阴证
伤寒阴证为病证名。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与阳明经互为表里。本经多血少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急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仰卧取穴。一般直刺0.5~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
-
舌卷囊缩
舌卷囊缩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所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羊矢
经穴别名·羊矢:气冲穴的别名·羊矢:羊矢为经穴别名,即气冲。下挟脐,入气街中。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
-
诸上
诸上运气术语。指“司天”,三阴三阳六气之当令者。《素问·五运行大论》:“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谓厥阴司天,则左为少阴右为太阳;少阴司天,则左为太阴,右为厥阴。)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对化
对化为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如巳亥所以化生厥阴,系因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但亥与已相对,故又对化于已。因此,十二地支中巳与亥同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出《类经图翼》。与“对化”共同说明十二地支化生六气的道理。如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厥阴正化于亥而对化于巳,巳亥年同为厥阴风木司天。
-
血痹汤
《成方切用》卷五:组成:人参、黄耆、肉桂、当归、川芎、代赭石、羌活。主治:血痹多惊,筋脉挛急。各家论述:厥阴肝脏,所主者血也,所藏者魂也;以代赭石之专通肝血者,佐参、耆之不逮,少加羌活为使。乃以代赭之重坠,直入厥阴血分者,开通其瘀壅;而以羌活引入风痹之所,缘厥阴主风,风去则寒湿自不存尔。
-
少腹痛
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厚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痛连阴茎,按之则止,肝血虚也,宜补血清热,用当归、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麦冬、丹皮、童便、甘菊。
-
阴经
概述:阴经:1.阴脉;(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
-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即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合病
概述:合病是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阳明,胃也,胃主饮。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
-
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1949年后有排印本。《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
狐疝风
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俗称小肠气。狐疝风的病因病机:狐疝风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吴茱四逆汤
《医略六书》卷十八:组成:吴茱萸1钱半(醋泡),人参1钱半,干姜1钱半(炒),甘草1钱半(炙),附子1钱半(炮)。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加减:腹痛,加白术;人参补太阴之气,除中虚,以托寒邪;附子补火御寒,干姜温中逐冷,甘草崇土御邪,使木不尅土,则吐利自止,而厥阴气顺,无不厥愈阳回,舌卷囊缩自舒矣。
-
舌卷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传经尽
传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
-
橘核丸
各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共奏行气血,祛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之功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医学心悟》卷三方之橘核丸:方名:橘核丸组成:橘核2两(盐酒炒),小茴香1两,川楝子(煨,去肉)1两,桃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1两,香附(醋炒)1两,山楂子(炒)1两,广木香5钱,红花5钱。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三阴头痛
概述:三阴头痛为病证名,即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1.《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风化
中医:风化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为风化。”十水合碳酸钠(Na2CO3·10H2O)和芒硝(Na2SO4·10H2O),放在干燥的空气中会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因为常温常压下这些水合物的水蒸气压大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所以晶体会部分或全部失去水合物中的结晶水,使原有的晶形受到破坏。
-
生化
概述:生化:1.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2.泛指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生化:生化指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厥阴所至为生化。”厥阴之气到来,风气敷布,一派春生之气,故名生化。《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
阴缩
寒证居多。辨证论治:因寒入厥阴所致者,宜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萸内消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
-
柏叶散
摘录:《圣惠》卷十一《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柏叶散:处方:侧柏叶3分,芍药3分,艾3分,熟干地黄(焙)1两,禹余粮(醋淬)1两,麒麟竭1两,当归(锉,焙)3分,牛角(角思)(炙)3分。使毒化热解,则脏气清和,而血室完固,安有下血紫黑为脏毒之患乎?荆芥气味辛温,入足厥阴;乌蛇气味甘平,善能治风,入足少阳、厥阴。
-
舌卷卵缩
又名舌卷囊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所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阳缩不伸
概述:阳缩不伸为症状名。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少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二阳一阴
阳明和厥阴:二阳一阴,阳明为二阳,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刺寒厥的一种方法:二阳一阴为刺寒厥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刺寒厥者,二阳一阴。”刺寒厥要达到使阳气盛而阴邪退,从而治愈寒厥的目的,当刺阳经二次,用补法;刺阴经一次,用泻法。
-
阖折
阖折指阳明、厥阴经气失调,开合失职而出现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因阳明、厥阴分别为三阳和三阴之里。阳明阖折则不能受纳阳气,阳气无所止息,会引起四肢痿疾。厥阴阖折则肝气郁阻于里,会引起情志抑郁,甚则气绝。
-
少阳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即听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