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门事亲
概述:《儒门事亲》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十五卷(一作十四卷)。主要内容: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全书论述病症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共十形,较系统地反映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
小儿身热吐泻
小儿身热吐泻为病证名,出自《儒门事亲》。本症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所致。常伴有腹满不进饮食、嗜睡、烦躁、口热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用葛根黄连黄芩汤加减。
-
身重瘖哑
身重瘖哑病证名。出《儒门事亲》卷五。即子瘖。详该条。
-
小肠气
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又名疝、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
-
消瘅
出《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杂病源流犀烛·三水源流》:“消瘅,肝心肾三经之阴虚而生内热病也,即经所谓热中,与三消异。”其证阴虚内热,肌肉消瘦,脉微细。治宜滋阴清热,用生地黄饮子、玉泉丸等方。
-
涎积
涎积病名。九积之一。饮涎壅聚成积之证。《儒门事亲》卷三:“涎积,咽如拽锯。”参见痰积条。
-
主
②指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儒门事亲》:“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伤寒论》:“麻黄汤主之。”《灵枢·终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
吸门
概述:吸门:1.会厌;出《难经·四十四难》。以防异物入气道。咽提肌收缩时,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
月事沉滞
月事沉滞为病名。指月经数月不行。《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曰:此名为瘕为沉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大作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更可用宣明方槟榔丸(槟榔、木香、牵牛、陈皮)。”
-
玉茎
《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宣通勿塞论》:“睾丸,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阴茎为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疝》:“筋疝,阴茎肿胀。”
-
阴狐疝气
概述:阴狐疝气为病名。俗称小肠气。阴狐疝的病因病机:阴狐疝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养胎
概述:养胎(nurturingfetus)是指妇女妊娠期内注意饮食起居,以护养胎儿的方法。又名妊娠养胎、胎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妊娠之人,有宿夹痾疹,因而有娠,或有娠之时,节适乖理,致生疾病,并令腑脏衰损,气血虚羸,令胎不长,故须服药去其疾病,益其气血,以扶养胎也。”(《儒门事亲》)。
-
牙疳
龋者,牙龂腐烂也。”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病因病机: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龈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焦氏喉科枕秘》:“此症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
-
子舌胀
《儒门事亲》卷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重舌又名子舌、子舌胀、(+舌 )舌。《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心脾有热,热气随脉冲于舌本,血脉胀起变生,如舌之状。局部溃烂者,用锡类散外吹。内服清心泻脾之剂,如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
下疳
治宜清血解毒。内服杨梅一剂散或土茯苓合剂。外用鹅黄散。《儒门事亲》卷二:“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医林绳墨》卷四用滋阴降火之法,方用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青皮、黄连、龙胆草之类,又称疝瘕、癥疝。
-
重舌
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中医药学名词》(2010):重舌(doubletongue)又称子舌,是指舌下肿胀凸起,如舌下又生一小舌的舌象。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心脾有热,热气随脉冲于舌本,血脉胀起变生,如舌之状。局部溃烂者,用锡类散外吹。内服可用清心泻脾之剂,如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
脏毒下血
脏毒下血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又称脏毒便血。《证治要诀·肠风脏毒》:“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暗者为脏毒。”由肠胃湿热郁滞引起,主要症状为大便下血,污浊色暗,胃纳不振,身体疲乏,苔黄腻,脉濡数等。治宜清化湿热,初起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次用芍药柏皮丸、黄连解毒丸。久不愈者,用防风黄芩丸。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丛书名。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
-
(疒颓)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头风眩晕
指眩运因风痰结聚胸中,壅遏清阳所致者。《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儒门事亲·风门》;“凡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发痛,心腹满闷,按如水声,可用独圣散吐之。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
-
头风眩运
头风眩运为病证名。《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见《医学正传·眩运》。《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治宜祛风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
-
痰积
指痰浊积聚于胸膈之积证。《医碥·积聚》:“痰积,症见麻木眩晕,痞闷嗜杂,其人平素多痰。”常兼有涕唾稠粘,咳咯难出,胸部隐痛,自觉从咽部至胃脘狭窄如线,头晕目眩,腹中累累有块等症。用导痰汤、竹沥达痰丸等方。若证重而形气俱实,选用控涎丹;胸膈痞闷甚、恶心欲吐者,可用探吐或瓜蒂散,促其吐出痰涎。
-
水癖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癖由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又称支饮。《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癖痞块》:“癖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
-
水积
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
双喉闭
双喉闭为病名。《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多由肝肺火盛,复感风寒,或过食炙煿膏粱醇酒之品而成。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脓成时可以刀针于高肿处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双缠症
双缠症为病名。宜用甘桔汤治之。”或黄连温胆汤、粘子解毒汤等加减。《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本病主要症状有:喉关内外红肿疼痛,红丝缠绕,肿绕于外,甚者连及胸前,项强如蛇缠绕;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双缠喉风
双缠喉风为病名。缠喉风系指咽喉红肿疼痛,或肿疼连及胸前,项强而喉颈如蛇缠绕之状者。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方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加减。
-
食积
《儒门事亲》卷三:“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食积,食物不能消化,成积痞闷也,宜青礞石、鸡内金、枳实、巴豆、香附,方用保和丸,连萝丸、佐脾丸。”《医医偶录》治肚腹胀硬拒按,吞酸嗳腐,不思饮食,用大和中饮。参见肉积、面积、果菜积等条。
-
湿咳
①指咳嗽(或喘嗽)由于水气内停所致。《儒门事亲》卷三归纳此类湿咳有三种情况。即水气并于阳明之喘咳;风水不能正偃之咳嗽;以及肾气腹大胫肿,喘咳身重之病证。可选用五苓散、桂苓甘露饮、白术丸、三花神佑丸等方。②指伤湿咳嗽。多由外感湿邪所致。
-
湿(匿^虫)(nǐ匿)疮
湿(匿^虫)(nǐ匿)疮病名。出《儒门事亲》卷六。因水湿之毒久浸所致。多生于下肢,其疮大者如杏,小者如豆,痒如虫行,破流黄水,浸淫成疮,愈而复生。治宜逐水祛风之剂,可内服舟车丸或濬川丸,由于该方系逐水峻剂,若体弱者当慎用。相当于下肢湿疹。
-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痛为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六,即狐疝。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伤寒喉闭
伤寒喉闭为病证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之故。《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疝
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
-
肉蝼蛄
肉蝼蛄为病名。鼻息肉的另一名称。《儒门事亲》卷十五:“治鼻中肉蝼蛄;赤龙爪、苦丁香,以上各三十个。苦葫芦子、麝香少许。右为末,用纸捻子,蘸药末点之。”也可考虑手术摘除。
-
肉积
肉积为病症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食肉过多成积,腹多膨胀,泄泻疼痛也。方用阿魏丸、小阿魏丸、三棱煎丸。”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及乎积块已坚,气郁已久,变而为热,热则生湿,湿热相生,块日益大,便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其块之坚者削之,咸以耎之。
-
热毒
时毒指温热病之兼毒者,包括温毒痄腮及发颐,温毒发斑,温毒喉痧等。病邪名·热毒:热毒为病邪名,又称“火毒”。《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五》:“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热毒之气。亦有阳毒发癍者。但色重者热深,色轻红者热浅。”
-
气痈喉闭
气痈喉闭为病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症见咽喉肿胀,色红,腮颊颜面红赤,甚或项腮漫肿,疼痛较剧,阻塞不利,汤水难咽,语言难出,身发寒热,胸闷气促。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气疝
是指气怒郁于下焦,以腹部及外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证约有三:1.《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气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2.指因气郁而发作的阴囊坠痛,或伴有少腹结滞不舒、大小便困难、遗尿、腹胀等症。治宜疏肝理气,服导气汤或天台乌药散。
-
气积
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
奇方
方剂学·奇方:奇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儒门事亲》卷一:“奇方之说有二:有古之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适用于病因比较单纯而选用针对性较强的一个主穴进行治疗的疾病。例如,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痢疾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
-
七疝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 疝也。”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
-
七方
七方: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重方)。例如,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痢疾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贲门指胃上口。
-
偏气
偏气病名。指小儿患有气疝者。出《儒门事亲》卷二。详见气疝条③。
-
癖积
《儒门事亲》卷三:“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茂之类。”《医钞类编》卷九:“陈飞霞曰:癖者,血膜裹水,侧癖胁旁,时时作痛,时发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凡疟发过之后,必令其热退尽,方可饮食,若热未尽而饮食之,则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成癖积。”如因疟疾久治不愈形成癖积,当采用疟母(疟疾、脾肿大)治法。
-
偶方
方剂学·偶方:偶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偶方是双数药物组成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当前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需要用二种以上的双数药味来治疗的为偶方,如金匮肾气丸。针灸学·偶方:偶方为七方之一。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牛肉积
指因多食牛肉停滞不化成积而致胃肠积滞。《医钞类编》卷九:“牛肉积,捣马鞭草汁或生姜汁饮之。”九积之一。《儒门事亲》卷三:“肉积,(+疒赘)瘤核疬,腻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则硇砂、信石。”《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食肉过多成积,腹多膨胀,泄泻疼痛也。方用阿魏丸、小阿魏丸、三棱煎丸。”
-
奶癖
乳痈癖多由乳食太过,郁于肠胃,积热熏蒸而成。壅乳·奶癖:《证治准绳·幼科》:“壅乳成奶癖。”参见壅乳:壅乳指乳母气机壅滞时,以乳哺儿,损儿脾胃,而生诸疾。又吐逆生痰。”乳癖为癖疾之一。因乳积损伤脾胃,肝气横逆,气血瘀阻,遂成癖疾。临床表现为身瘦肌热,面黄腹大,腹壁青筋怒张,胁下痞块结硬。
-
内缠喉风
《咽喉经验秘传》:“恶寒恶痛名阴毒,内外五形气短促,胸前红肿作多寒,若有红丝针贵速。”系指咽喉红肿疼痛,或肿疼连及胸前,项强而喉颈如蛇缠绕之状者。《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小儿肿病
小儿肿病为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治则:《金匮要略方论》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