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臨牀路徑(2010年版)》由衛生部於2010年11月30日《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小兒外科專業12個病種臨牀路徑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0〕189號)印發。
3 發佈通知
衛辦醫政發〔2010〕189號
根據《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有關要求,我部繼續推進臨牀路徑管理試點工作,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甲狀舌管囊腫或鰓源性囊腫、先天性膽管擴張症、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發育性髖脫位(2歲以上)、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梅克爾憩室、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性腎積水、腎母細胞瘤(Ⅰ-Ⅱ期)、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中低位)、先天性肌性斜頸和隱睾(睾丸可觸及)等小兒外科12個病種的臨牀路徑。現印發給你們,請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當地醫療工作實際,依照我部印發的臨牀路徑文件,指導各試點醫院制訂具體實施的臨牀路徑,並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將有關情況報我部醫政司。
聯繫人:衛生部醫政司醫療機構管理處 胡鵬、張文寶
電 話:010-68792200、68792730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4.1 一、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先天性馬蹄內翻足(ICD-10:Q66.801)。
用對象:行足後內側鬆解術(包括跟腱經皮切斷延長)(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術。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牀技術操作規範-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小兒外科學》(施誠仁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兒外科學》2006年第三版(衛生部規劃教材-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實用小兒骨科學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1.臨牀表現:出生後一足或雙足呈現馬蹄內翻改變。
4.1.3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選擇。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牀技術操作規範-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小兒外科學》(施誠仁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兒外科學》2006年第三版(衛生部規劃教材-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實用小兒骨科學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用對象:行足後內側鬆解術(包括跟腱經皮切斷延長)(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術。
2.無其他畸形。
4.1.4 (四)標準住院日爲5–7天。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Q66.801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疾病編碼且需行足後內側鬆解術(包括跟腱經皮切斷延長)(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術。
2.當患者合併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3.需要進行肌力平衡手術以及僵硬型馬蹄足、神經源性和肌源性馬蹄足不進入路徑。
4.1.6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2–3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3)感染性疾病篩查;
(4)心電圖;
(5)足部X線;
(6)胸片。
4.1.7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3.術中1次,術後2–3天。
4.1.8 (八)手術日爲入院第3–4天。
2.手術方式:足後內側鬆解(含經皮跟腱切斷)+長腿管型石膏固定術。
3.手術內置物:克氏針(嚴重的馬蹄內翻足)。
4.術中用藥:靜脈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5.輸血:無。
4.1.9 (九)術後住院恢復3–4天。
1.必須複查的檢查項目:無。
2.術後用藥: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4.1.10 (十)出院標準。
1.體溫正常。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
4.1.11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非典型性馬蹄內翻足:石膏容易脫落,可考慮先行經皮跟腱切斷手術,然後再按照Ponseti方法中手法和石膏矯形的步驟進行治療。
4.2 二、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先天性馬蹄內翻足(ICD-10:Q66.801)
行足後內側鬆解術(包括跟腱經皮切斷延長)(ICD-9:83.84/83.85)、石膏固定術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住院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標準住院日:5–7天
時間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2天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詢問病史以及體格檢查 □ 初步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 □ 住院醫師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上級醫 師查房 | □ 向患兒監護人交代病情、簽署手術相 □ 輔助檢查項目結果核查 □ 安排手術 □ 完成各項術前準備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二級護理 □ 普食 臨時醫囑: □ 血、尿、便常規 □ 肝、腎功能 □ 感染性疾病篩查 □ 足X線片 □ 心電圖 □ 腰骶椎MRI(必要時) □ 腰骶椎X光片(必要時) | 長期醫囑: □ 二級護理 □ 普食 臨時醫囑: □ 手術醫囑 □ 術前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生素 |
主要 護理 工作 | 施和設備 □ 入院護理評估 □ 執行術前檢查 | □ 術前宣教 □ 術前準備 |
病情 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
簽名 |
時間 | 住院第3天 (手術日) | 住院第4天 (術後第1天)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手術 □ 向患兒家屬交代手術中情況以及術後注意 事項 □ 完成術後病程記錄 □ 完成手術記錄 □ 患兒生命體徵監護 □ 觀察患兒一般狀態,患肢血運情況 □ 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 | □ 觀察患兒術後情況 □ 上級醫生查房 □ 觀察傷口有無滲出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一級護理 □ 普食 □ 石膏護理 □ 抗菌藥物生素應用 臨時醫囑: □ 術後6小時禁食水 □ 靜脈補液 □ 觀察傷口出血情況 | 長期醫囑: □ 一級護理 □ 普食 □ 石膏護理 □ 抗菌藥物生素應用 臨時醫囑: □ 複查血常規 □ 觀察傷口出血情況 |
主要 護理 工作 | □ 術後護理 □ 觀察生命體徵 □ 石膏護理 □ 飲食護理 | □ 觀察一般情況 □ 石膏護理 □ 按醫囑應用抗菌藥物生素 □ 術後宣教 |
病情 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
簽名 |
時間 | 住院第 5天 (術後第2天) | 住院第 6 天 (術後第3天) | 住院第 7天 (出院日)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觀察切口情況 | □ 上級醫生查房 □ 觀察患肢石膏情況 □ 依患兒情況可安排出院 | □ 觀察患肢石膏或外固定情況 □ 完成出院志、病例首頁 □ 向家屬交代出院後注意事 項、複診的時間、地點、發 生特殊情況的處理等 □ 康復宣教 |
重 點 醫 囑 | 長期醫囑: □ 二級護理 □ 普食 □ 石膏護理 臨時醫囑: □ 根據患兒情況決定繼續 應用抗菌藥物生素 | 長期醫囑: □ 二級護理 □ 普食 □ 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 運、活動情況 □ 石膏護理 | 出院醫囑: □ 石膏護理宣教 □ 定期隨訪 |
主要 護理 工作 | □ 術後宣教 □ 觀察一般情況 動情況 □ 石膏護理 □ 康復宣教 □ 按醫囑應用抗菌藥物生素 | □ 術後宣教 活動情況 □ 石膏護理 □ 康復宣教 | □ 出院宣教 □ 康復宣教 □ 指導家屬辦理出院手續 |
病情 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
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