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薷湯
2.1 處方
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各一兩。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
2.2 炮製
上爲細末。
2.3 功能主治
寬中和氣,謂榮衛。治飲食不節,飢飽失時,或冷物過多,或硬物壅駐,或食畢便睡,或驚憂恚怒,或勞役動氣,便欲飲食,致令脾胃不和,三痞滯;
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遍體疼痛,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脾疼翻胃;
常服益脾溫胃,散宿痰停飲,能進食,闢風、寒、暑、溼、霧露之氣。
2.4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沸湯點服,入鹽點亦得,不拘時。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祕方)
3.1 方名
3.2 別名
3.3 組成
白扁豆(炒)1兩,茯神1兩,厚朴(去粗皮,銼,薑汁炒)1兩,香薷(去土)2兩,甘草(炙)半兩。
3.4 功效
寬中和氣,調營衛。常服益脾溫胃,散宿痰停飲,能進食,闢風、寒、暑、溼、霧露之氣。
3.5 主治
飲食不節,飢飽失時,或冷物過多,或硬物壅駐,或食畢便睡,或驚憂恚怒,或勞役動氣,便欲飲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遍體疼痛,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
3.6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沸湯點服,入鹽點亦得,不拘時候。
3.7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3.8 附註
香薷飲(《內科摘要》卷下)。
4 《魏氏家藏方》卷一
4.1 方名
4.2 組成
香薷葉(洗淨)、甘草(炙)、乾薑1兩半(炮,洗),橘紅半兩,赤茯苓(去皮)1兩,檀香(不見火)1兩,縮砂1兩,川厚朴3兩(去皮,薑汁制)。
4.3 主治
伏暑。
4.4 用法用量
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7 《外臺》卷六引《救急方》
7.1 方名
7.2 組成
生香薷(切)1升,小蒜1升(碎),厚朴6兩(炙),生薑10兩。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次溫服。得吐痢止。
7.5 製備方法
上切。
8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8.1 方名
8.2 別名
8.3 組成
香薷(銼)2握,木瓜(去瓤子,焙乾,銼)半兩,荊芥穗半兩,熟艾半兩,陳廩米(炒)半合,黑豆(炒)1合。
8.4 主治
8.5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如人行3-5裏進1服。
8.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