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证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
白豆蔻散
《圣惠》卷七十八:组成:白豆蔻(去皮)3分,人参(去芦头)3分,白术3分,黄耆(锉)3分,当归(锉,微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白茯苓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芎藭半两。
-
分气紫苏饮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气紫苏饮主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呕逆不食。常服和胃进食。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丹溪心法》卷四方之分气紫苏饮:组成:枳壳、茯苓、大腹皮、陈皮、甘草、苏子、草果、白术、当归、紫苏、半夏、桑皮、五味子。
-
枣肉平胃散
处方:陈橘皮(去皮)、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香),各三斤二两;米泔浸二日.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
-
焦苍术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治中汤
处方:人参、甘草(炒)、干姜(炮)、白术、青皮(炒)、陈皮(洗.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瘥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并宜服之。加减:呕吐不已,加藿香,倍加半夏。干霍乱,欲吐不吐者,先以盐汤少许顿服,候吐出令透,即进此药。
-
强中汤
处方:干姜(炮,去土)白术各30克青皮(去白)橘红人参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制炒)甘草(炙)各15克草果仁丁香各90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中消痞。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过饮寒浆,以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者。呕者,加半夏15克,食面致胀满,加萝卜子15克。
-
连翘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连翘丸:处方:连翘(洗)陈皮各7.5千克青皮(洗)蓬莪茂(炮)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好墨(煅)各5千克槟榔2.5千克牵牛子(碾,取末)7千克三棱(炮)7.8千克肉豆蔻750克制法:上药研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粥丸米饮下,使积滞消化,则脾胃健运而饮食无艰下之患,何下痢青黄之不退哉。
-
枣汤
处方: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十(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方名:枣汤组成:枣(去核)1斤,生姜(洗,切)5斤,甘草(炙,锉)3斤。制备方法:上药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1宿。
-
高良姜散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圣惠》卷五十一: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3分(锉),肉桂3两(去皱皮),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木香3分,赤茯苓1两,诃黎勒皮2分,大腹皮3分(锉),人参1两(去芦头),草豆蔻半两(去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
透膈汤
处方:木香白豆蔻缩砂仁槟榔枳壳厚朴半夏青皮陈皮甘草大黄朴消各等分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胀,呕逆痰涎,饮食不下。摘录:《袖珍方》卷二《袖珍》卷二:方名:透膈汤组成:木香、白豆蔻、缩砂仁、槟榔、枳壳、厚朴、半夏、青皮、陈皮、甘草、大黄、朴消各等分。
-
姜橘丸
《百一》卷八:姜橘丸:处方:生姜1斤(去皮,切作片子,青盐1两淹1宿,焙干),甘草1两半(炙),陈皮1两半(去白),青皮(去瓤)3分,缩砂仁3分,木香3分,蓬莪术1两(醋浸1宿)。摘录:《百一》卷八《卫生总微》卷十三:姜橘丸:处方:好橘皮、生姜末。功能主治:乳哺失宜,脾胃不和。
-
小理中汤
处方:苍术(米泔浸.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霍乱吐利,手足厥冷;
-
人参煮散
处方:人参四两,青皮(去白)十二两,甘草(炙)十两,干姜(炮)六两、三棱(煨.同煎至7分,食前、空心温服。《圣济总录》卷三十二:组成:人参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柴胡(去苗)3分,半夏(汤浸去7遍,焙)半两,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
-
人参顺气散
疏通气道。或脾胃不和,心腹刺痛,胸膈痞满,倦怠少力,霍乱转筋,吐泻不止,胎前产后。《活人书》卷十七:组成:麻黄(去节称)1两半,干葛1两,白术1两,甘草1两(炙),桔梗(去芦)1两,人参1两,干姜半两(炮),香白芷1两主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风邪上攻,头目昏痛,耳鸣目眩,鼻塞,肉瞤拘急。
-
五物香薷汤
《仁斋直指方论》卷三方之五物香薷汤:别名:五物香薷饮。五味香薷饮组成:香薷三两,白扁豆(姜制)、厚朴(制)、白茯苓各一两半,炙甘草一两。治感受暑湿,脾胃不和,呕吐泄泻。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甘草和中健脾;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三倍汤
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魏氏家藏方》卷二:方名:三倍汤组成:干姜1两(炮),草果2两(去皮),白术3两(炒)。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一切风疾,半身不遂,不能举者。
-
建中散
引作“建中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名:建中散组成:白术、枳实(麸炒)、人参、白芍药、干姜(炮)、桂(去粗皮)、高良姜(锉)、丹参、大腹皮、槟榔(锉)、吴茱萸(汤浸,焙干,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桔梗(锉,炒)、干木瓜、艾枝(炙)、草豆蔻(去皮)各等分。
-
香橘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ngjuWan标准编号:WS3-B-0344-90处方:茯苓90g山楂(炒)60g陈皮90g麦芽(炒)60g法半夏90g砂仁30g薏苡仁(麸炒)90g白术(麸炒?功能与主治:健脾开胃,燥湿止泻。主治:冷气攻刺心腹,及脾胃不和,中脘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及宿食不消,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诸般气疾。
-
中和丸
处方:良姜120克乌梅肉30克茴香45克干姜神曲小麦芽各15克白茯苓苍术甘草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主治:湿痰气热。《奇方类编》卷上:方名:中和丸组成:厚朴(姜汁炒)1两,白术(土炒)1两2钱,半夏(姜炒)1两,陈皮8钱,槟榔4钱5分,炙甘草2钱5分,木香2钱5分,枳实(炒)3钱5分。
-
调中散
吐泻,气虚不食,头汗不止盐汤送下;功能主治:调气益脾。摘录:《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普济方》卷三十五引《杨子建万全护命方》:调中散:处方:蓬莪术3分,京三棱3分,甘草1两,黄橘皮1两,独活1两,芎藭1两,防风1两,桔梗1两,白芷1两,白术1两,木香1两,青橘皮3钱。用法用量:每服2方寸匕,煮米饮送服,日2次。
-
十味香薷饮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十味香薷饮: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症因脉治》卷二之十味香薷饮:《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十味香薷饮组成为香薷、厚朴、扁豆、陈皮、茯苓、苍术、黄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
半夏饮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半夏(汤洗)、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白术、桔梗、青皮(去白)、前胡,各三分。枇杷叶(去毛.大腹皮(三分)。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热服。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见食吐逆。功能主治风痰,心腹烦满,呕吐不欲饮食。
-
白术膏
《医学入门》卷七:白术膏:处方:白术500克陈皮120克功能主治:脾胃不和,饮食无味,大便泄泻。主小儿吐泻,小儿伤乳停食,胃弱脾虚,中气不足,小水不利,寒湿腹痛,泄泻不止。主用法用量:以白沸汤调服。主治:小儿暑月中热,或伤暑伏热,头目昏痛,霍乱吐泻,腹满气痞,烦躁作渴,小便不利;功效:补脾健胃,和中进食。
-
香砂枳术丸
功能健脾行气和胃。气滞则痰必聚,故以橘、半化之;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香砂枳术丸主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胸中痞闷,宿食不化,痰滞停留。《中药制剂手册》方之香砂枳术丸:组成:木香420g,砂仁、神曲(麸炒)、炒麦芽各720g,炒枳实、白术(麸炒)各7.5kg,橘皮3kg,香附(醋炙)4.5kg,山楂1.5kg。
-
和气散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叶氏女科》卷二:和气散:处方:藿香1钱,陈皮1钱,白术(蜜炙)1钱,砂仁(炒)1钱,黄芩1钱,桔梗1钱,益智仁1钱,厚朴(姜制)1钱半,枳壳(麸炒)1钱半,甘草(炙)8分,苏叶8分,小茴7分。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胀满,呕吐酸水。用法用量:水煎服。
-
炒苍术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温中降气丸
切作半枣大.《御药院方》卷三:方名:温中降气丸组成:京三棱(煨)1两,蓬莪荗1两,青皮(去白)1两,陈皮(去瓤)1两,干姜(炮)1两,良姜(锉)1两,吴茱萸(汤洗)1两,木香1两。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满闷,腹胁刺痛,呕吐痰水,噫醋吞酸,饮食迟化,或逆气上冲,或中满虚痞,胸膈不利。
-
新法半夏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法半夏汤:处方:陈皮(去白)、神僸(炒),各四两。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中酒吐酒,逆恶心,头痛烦渴,倦怠嗜卧,不思饮食。功能主治:健脾和胃,化痰行气。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胁胀痞,头眩恶心,不思饮食。
-
消痞丸
处方:黄连(去须,拣净,炒)18克黄芩(刮去黄色)18克姜黄白术各30克人参12克炙甘草6克缩砂仁9克枳实(麸炒黄色)15克橘皮12克干生姜6克半夏(汤洗七次)12克曲(炒黄色)6克制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热化温,健脾消痞。《仙拈集》卷一:方名:消痞丸组成:鸡蛋5个,阿魏5分,黄蜡1两。
-
香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汤:处方: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一两。不肯服五苓散,恶其滑精者,乃以此代之。《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名:香薷汤组成:香薷1两,藿香叶1两,白豆蔻(去皮)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
立愈饮
《丹台玉案》卷五:立愈饮:处方:草果仁肉豆蔻(面包煨)各3克、红曲(炒)山楂各4.5克苍术(米泔浸,炒)白茯苓(去皮)泽泻厚朴(姜汁炒)木通益智仁(炒)藿香车前子各2.4克生姜3片功能主治:温中健脾。治过伤生冷,以致脾胃不和,呕吐泄泻。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
-
五物番薷汤
处方:香薷90克白扁豆(姜制)厚朴(制)白茯苓各45克甘草(炙)30克制法:上锉。功能主治:驱暑和中。治感受暑湿,脾胃不和,呕吐泄泻。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煎,温服。摘录:《仁斋直指》卷三
-
人参开胃汤
《直指》卷六:组成:人参、橘红、丁香、木香、藿香、神曲(炒)、麦芽(炒)、白术、茯苓、缩砂仁、莲子肉、厚朴(制)、半夏曲、甘草(炙)各等分。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制备方法:上锉散。水煎温服,使胃暖寒消,则中气自健,而停食无不化,何脾胃虚衰之足虑哉。
-
消暑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消暑丸:处方:半夏(醋煮.半斤)炮制: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医学纲目》卷三十三:方名:消暑丸组成:绿豆粉4两,石膏4两,白矾(枯)1两,硫黄1两。主治:头痛,恶心,烦躁,消渴,霍乱。用法用量:用姜汁、醋点,新汲水化开服之。
-
四和汤
《仙拈集》卷三引危未功方:组成:当归5钱。主治:妇人水浆已破,过时不产。用法用量:水1碗,煎半碗,倒出,加麻油、好酒、白蜜各1杯,和匀,吃下即生。《饮膳正要》卷二:组成:白面1斤(炒),芝麻1斤(炒),茴香2两(炒),盐1两(炒)。主治:腹内冷痛,脾胃不和。用法用量:上为末,空心白汤点服。
-
木香煮散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木香煮散:处方:木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白术半夏(汤洗七遍,炒)厚朴(去粗皮,入生姜7.5克同捣,炒干)各7.5克干姜(炮)桂(去粗皮)枳实(去瓤,麸炒)甘草(炙,锉)各15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克槟榔(锉)1枚草豆蔻(去皮)2枚诃黎勒(煨,去核)5枚制法:上十四味,粗捣筛。
-
理脾止泻丹
处方:白术9两,广陈皮5两,赤茯苓5两,川厚朴5两,猪苓9两,茅苍术5两,泽泻9两,甘草5两,肉桂9钱,砂仁1两5钱,车前子2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1钱,朱砂1两8钱为衣,蜡皮封固。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不和,泻痢腹胀。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
快脾散
《直指小儿》卷二:快脾散:处方:大南星1两(锉如棋子块,用生姜1两切,川厚朴1两锉碎,水3升同煮,令南星透,去姜、朴,只用南星,切,焙),白茯苓半两,木香2钱半,人参2钱半,天麻2钱半,全蝎7个(焙)。功能主治:和胃祛风。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甘草、生姜煎汤调下。主治:脾胃不和,呕吐酸水,饮食减少。
-
缩砂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缩砂汤:处方: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各二两);主治:嗳气吞酸。用法用量:水煎,温服。《直指》卷十四:方名:缩砂汤别名:缩砂散组成:缩砂、黄连、木贼。主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
-
使君子圆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炙)、陈皮(去白)、川芎,各一分;使君子仁(浸.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圆如皂子大。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并宜服之。用法用量:三岁以上一粒,已下半粒,陈米饮化下。大治小儿腹痛。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木香化滞散
《奇效良方》卷四十一方之木香化滞散:处方:木香、姜黄、青皮(去白)、砂仁(去壳)、人参、槟榔、白术各二钱,茯苓(去皮)、檀香、白蔻仁、藿香叶、橘皮、大腹子、桔梗各五分,炙甘草四分。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煎,食前热服,或食前沸汤点服。主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
-
竹林消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Zh L nXiāo别名:鸡爪参、野参须(《陕西草药》),女楂(藏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单茎算盘七的根。10月采挖。单叶互生,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抱茎,上面绿色,下面带有白霜。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阴湿处。用于肺热咳嗽,虚痨损伤。治虚劳脾胃不和,心慌气短,妇女血亏,筋骨疼。
-
小果白刺
拼音名:XiǎoGuǒB iC 别名:白刺、西伯利亚白刺、酸胖、哈莫儿、卡蜜、旁白日布、哈日木格[蒙名]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消食健脾。身体虚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酸腿痛。5钱,水煎服。
-
卡密
《中医大辞典》·卡密:卡密为中药名,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辞典》·卡密: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KǎMì别名:西伯利亚白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酸胖、哈莫儿(《内蒙古中草药》)。②治月经不调,虚寒腰痛:卡密一两,益母草五钱,石榴五钱,肉桂、红花各三钱。
-
十膈气散
处方: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去粗皮)官桂(去粗皮)枳壳(麸炒,去瓤)甘草(锉,炙)神曲(炒黄)麦芽(炒黄)诃藜勒皮(煨,去核)吴白术陈橘皮(去白)干生姜(炮)京三棱(煨,锉)蓬莪术(煨,锉)各30克厚朴(去粗皮,用生姜汁涂,炙)槟榔(煨,锉)木香各15克制法:上药十六味,研为细末。
-
健脾化滞锭
健脾化滞锭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健脾化滞锭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胃补脾,消滞化食。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身体衰弱,面色萎黄,腹胀便溏。禁忌:糖尿病患者禁服。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能安均宁胶囊
能安均宁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能安均宁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运脾胃,除痰化湿。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胃痛腹胀。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健脾止遗片
健脾止遗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健脾止遗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缩尿止遗。2.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参苓口服液
参苓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参苓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理脾和胃,消食化滞。适用于小儿脾胃不和,食滞难消的厌食,消化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