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脾
益脾即健脾。详该条。
-
益脾镇惊散
处方:人参4.5克白术(土炒)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钩藤6克甘草(炙)1.5克功能主治:益脾清肝,镇惊安神。用法用量: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灯心汤调服。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二《金鉴》卷五十二:方名:益脾镇惊散组成:人参1钱半,白术(土炒)3钱,茯苓3钱,朱砂8分,钩藤2钱,甘草(炙)5分。主治:惊泻。
-
荔枝
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夏秋收集,晒干。核:理气,散结,止痛。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6.《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
治浊固本丸
《医学正传》卷六引东垣方:方名:治浊固本丸组成:莲花须2两,黄连(炒)2两,白茯苓1两,砂仁1两,益智1两,半夏(汤泡7次,去皮脐)1两,黄柏(炒)1两,甘草(炙)3两,猪苓2两5钱。主治:下焦湿热,便浊遗精,小便频数。而黄连、黄柏之苦,所以治湿热;2.《医方集解》:此足少阴、太阳、太阴药也。二苓所以利湿;
-
鳢鱼
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⑥《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⑦《本草求真》:补脾利水。(《食医心镜》)③治卒身面浮肿,小肠涩,大便难,上气喘息:鳢鱼二斤(洗去鳞、肠,令净),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泽漆一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桑根白皮(锉)一两,紫苏茎叶一两。
-
参杞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enqiJiu标准编号:WS3-B-1374-93处方:党参320g枸杞子320g制法:以上二味,分别粉碎成粗粉,取白酒5000g,分取适量,将上述粗粉润湿,拌匀,密闭48小时,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用其余白酒加白糖250g制成的糖作溶剂,以每分钟1~功能与主治:补气、益脾,滋补肝肾。
-
和肺饮子
处方:阿胶(炒珠)1钱,人参5分,麦门冬(去心)1钱,山药1钱,贝母8分,白茯苓1钱,百合1钱,杏仁(去皮尖)8分,甘草(炙)8分。功能主治:咯血后咳嗽多痰。入黄蜡1块,水煎,食后服。脾不统血,故用山药益脾以补肾;茯苓所以渗湿,治痰之本;杏仁所以润燥,散肺之邪;摘录:《红炉点雪》卷二
-
金雀根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JīnQu Gēn别名:白心皮(《植物名实图考》),阳雀花根、板参(《草木便方》)。治虚损劳热,阴脱等症。(《重庆草药》)②治高血压病:土黄芪,洗净,去外皮,切片,鲜用或干用,每日八钱至一两,煎水取汁,加白糖适量,分三次服。共用醋炒,再加水,醋各半,煎汤半小碗,一天三次分服。
-
椒术养脾丸
《明医指掌》卷五:椒术养脾丸:处方:麦芽(炒)120克白茯苓120克人参(去芦)60克苍术(米泔水浸,晒干,炒燥)60克白术(土炒)60克干姜(炮)15克砂仁15克川椒(去目)9克甘草(炙)12克制法:上为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8丸。主脏寒脾泄腹痛。丸以米粥,下以米饮,总取益脾养胃之功,洵为补火温中之剂。
-
益胃散
功效:快膈益脾,止呕进食。《嵩崖尊生》卷八:方名:益胃散组成:黄连5分,五味5分,乌梅5分,生甘草5分,炙甘草3分,升麻2分。《内外伤辨》卷十一:方名:益胃散别名:温胃汤、温胃散组成:陈皮7钱,黄耆7钱,益智仁6钱,干生姜3钱,白豆蔻仁3钱,泽泻3钱,姜黄3钱,缩砂仁2钱,甘草2钱,厚朴2钱,人参2钱。
-
益脾养阴除湿丸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益脾养阴除湿丸组成:人参3钱,生于术5钱,茯神5钱,橘红2钱,当归5钱,干地黄6钱,白芍3钱(炒),青皮1钱5分(炒),远志2钱(肉),栀子3钱(炒),木香1钱5分,广砂1钱5分(仁),胆草3钱(酒洗),炙半夏3钱,泽泻3钱,甘草1钱。功效:益脾养阴除湿。
-
益脾清肝散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名:益脾清肝散别名:益脾清肝汤组成:炙甘草5分,柴胡5分,川芎1钱,当归1钱,黄耆1钱,丹皮7分,人参1钱,白术(炒)1钱,茯苓1钱。主治:肝火伤脾,寒热体痛,脾胃虚弱。用法用量:水煎服。
-
清肺补阴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名:清肺补阴汤组成:天冬、麦冬、桑白皮、贝母、枇杷叶、地骨皮、五味子、白芍(炒)、鳖甲、苏子、车前子。天、麦二冬清心保肺,桑皮、地骨能泻肺热,贝母润燥,五味收阴,枇杷叶、苏子治火上逆,可降肺气,白芍和脾,鳖甲制肝,车前子甘能益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气清肃矣。
-
武昌鱼
武昌鱼的别名鳊鱼、鲂鱼、团头鳊、缩项鲂武昌鱼使用提示每餐约100克武昌鱼的营养价值武昌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武昌鱼的选购切鱼方法: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
-
补脾
补脾即健脾。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面色萎黄、疲倦无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弱等脾气虚弱症候。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人衔
功能主治:补气固脱,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益智。2.治肺虚气短喘促,脾虚食少、倦怠,反胃,久泻,肾虚阳痿,尿频,脱肛;人参有抗应激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如温度或气压的过高、过低,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微生物,放射线或移植癌等)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的正性作用。
-
小儿脾病证治
小儿脾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宜芳香化湿,散寒健脾,用藿香正气散。脾虚,困倦思睡,睡卧露睛,泄泻色白,面黄体瘦,宜益脾健胃,用异功散。脾气下陷,少气懒言,宜补中举陷,用补中益气汤。《育婴家秘》:“脾热者泻黄散;胃热者人参白虎汤;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散、人参白术散、养脾丸;伤食者消积丸、保和丸;
-
天冬茯苓羹
4.将茯苓粉用清水搅匀,放入天冬片,置中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8分钟,加入冰糖溶液搅匀即成。天冬茯苓羹具有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肺结核、咽喉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便秘、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习惯性腹泻、泌尿系统感染、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的辅助治疗。
-
香薷六君子汤
《医学传灯》卷上:方名:香薷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白茯、甘草、陈皮、半夏、香薷、山栀、黄连、赤芍。主治:伏暑留于少阳胸胁部分,以致微寒微热,恶心自汗,小便短少,脉来沉弦细数。各家论述:此方用六君子以祛痰益脾肺,使正气旺则客邪易逐矣;
-
健脾
健脾为补法之一。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用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方如参苓白术散。
-
华佗延寿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atuoYanshouJiu标准编号:WS3-B-3812-98处方:枸杞子100g黄精(制)80g天冬60g苍术(漂)80g松叶100g狗脊60g制法:以上六味,松叶切段,除枸杞子外,其余各药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白酒作溶剂,浸渍10~
-
健康补肾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kangBushenJiu标准编号:WS3-B-0994-91处方:熟地黄120g沙苑子(炒)60g龙眼肉120g杜仲(盐炒?60g地骨皮120g巴戟天(去心盐炒)60g枸杞子60g菟丝子(炒)60g当归120g楮实子(炒?另取蔗糖480g,溶解于9600g白酒中,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用糖酒用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分钟1~
-
补心四物汤
处方:酒生地12g,麦门冬9g,当归9g,酒白芍6g,炒枣仁6g,远志3g,甘草3g。功能主治:滋阴降火,养血宁心。主心阴暗耗,虚火上炎,大眦肉浮胀,赤脉色淡,且兼心悸,少寐,舌红,脉细数。各家论述:方中酒生地、麦门冬补心阴以降虚火,当归、酒白芍、炒枣仁、远志养心血以安神宁志,甘草清心益脾兼和诸药。
-
补益杞圆酒
处方:枸杞子、龙眼肉。摘录:《中国医学大辞典》补益杞圆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补益杞圆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益肾养血。用于肾虚血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扶脾散
处方:莲肉(去心,不去皮)45克陈皮30克白茯苓30克白术(东壁土炒)60克麦芽(炒)1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助元气,益脾阴。气弱易饱,口渴,大便稀溏。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白砂糖6克,白滚水送下。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
藿薷汤
处方:藿香正气散加香薷、扁豆、黄连。功能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吐泻。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厚朴、大腹,行水消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热服。附注:《成方切用》:藿香正气散合三味香薷饮,名藿薷汤。
-
姜枣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姜枣丸:处方:生姜(去皮,片切,焙干)4两,丁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功能主治:胃寒痰逆,噫醋吞酸,胸膈不利,不思饮食。主中脘不快,呕吐无时。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食前温米饮送下。功效:进饮食,益脾元。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煮枣取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姜枣竹叶汤
处方:竹叶1钱半,人参1钱半,麦冬3钱(去心),浮小麦1钱半,炙草1钱半,生姜2片,大枣3枚。各家论述:竹叶清心热以肃金,人参扶元气以生血,麦冬润肺清心,浮麦凉心止汗,炙草缓中益胃,大枣缓中益脾,生姜散浮热以温胃气也。水煎温服,使胃阴充足,则浮热自解,而心肺肃清,元气完复,何心烦自汗浮热短气不痊乎。
-
五加更年片
五加更年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五加更年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肾益脾,养血安神。4.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水火丸
《痘学真传》卷七:组成:黑料豆1斗,小红枣10斤(去核)。功效:开胃益脾,滋阴解毒。用法用量:痘后代点。制备方法:同入甑内蒸极透,取出,杵和成糕,印成饼子,炙脆。
-
麦麸
麦麸是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麦麸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燥性,消除药物不快之气味,增强疗效。常以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白术等。
-
乌豆
概述:乌豆为中药名,出自《肘后备急方》,即《本草图经》记载的黑大豆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肾经。功能主治:补肾,益脾,解毒。痢疾腹痛,产后风痉。2.解乌头、附子毒。化学成分:本品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药理作用:本品具雌激素样作用和解痉作用。
-
白参
概述:白参为中药名,出自《增订伪药条辨》,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人参商品之一种。入脾、肺经。2.治肺虚气短喘促,脾虚食少、倦怠,反胃,久泻,肾虚阳痿,尿频,脱肛;反藜芦,畏五灵脂。化学成分:根含皂苷水解后主要产生原人参二醇、原人参三醇和齐墩果酸,前两类皂苷是人参的有效成分,后一类皂苷的生理活性不强。
-
冬豆子
概述:冬豆子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本草图经》记载的黑大豆之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肾经。功能主治:补肾,益脾,解毒。痢疾腹痛,产后风痉。2.解乌头、附子毒。化学成分:本品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药理作用:本品具雌激素样作用和解痉作用。
-
养心宁神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YangxinNingshenWan标准编号:WS3-B-2202-96处方:党参1440g酸枣仁(炒)281g茯苓(炒)467g远志(制)55g白术(炒)287g莲子(炒)641g山药(炒)641g丹参608g大枣428g龙眼肉641g石菖蒲21g陈皮45g制法: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棕红色的大蜜丸;
-
沉香养脾丸
处方:人参半两,白术半两,川面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缩砂半两,沉香1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两作10丸。功能主治:益脾养胃,助气温中,进饮食。主小儿疳瘦;吐利及脾胃虚弱诸疾。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嚼下;摘录:《中藏经》
-
解糵汤
处方:白术2两,茯苓5钱,肉果2枚,柞木枝5钱。功能主治:解酒毒,益脾肾。主好耽曲糵,致成酒积,久则脾肾两亏,五更作泻,淹淹忽忽,饮食少思,时多呕吐,盗汗淋漓。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八
-
山药茯苓包子
处方:山药粉100克茯苓粉100克面粉200克白糖300克猪油青丝红丝适量制法:将山药粉、茯苓粉置大碗中,加冷水适量浸成糊状,移火上蒸30分钟,取出调面粉和好,发酵调碱制成软面,再以白糖猪油、青红丝(或果脯)作馅,包成包子,蒸熟。功能主治:益脾补心涩精。适用于食少纳呆、消渴、遗尿、遗精、早泄。摘录:《儒门事亲》
-
十味附子酒
处方:制附子30g五加皮(炙)20g桑白皮50g丹参30g续断30g牛膝30g白术50g生姜50g细辛25g肉桂25g清酒1500ml炮制:将上述药材捣细如麻豆大,装入纱布袋内;功能主治:散寒逐湿,温阳行痹,补肝肾,强筋骨,益脾通脉,降利冲逆。主治因脚气引起的腿脚软弱无力,或麻木、酸痛、挛急、肿胀、发热、萎枯、呕吐等。
-
五物香薷汤
《仁斋直指方论》卷三方之五物香薷汤:别名:五物香薷饮。五味香薷饮组成:香薷三两,白扁豆(姜制)、厚朴(制)、白茯苓各一两半,炙甘草一两。治感受暑湿,脾胃不和,呕吐泄泻。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甘草和中健脾;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五香白术散
处方:沉香水香明乳香丁香藿香叶各15克白术罗参白茯苓薏苡仁山药扁豆桔梗缩砂仁白豆蔻粉草莲肉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宽中和气,培土生金。治肺脾两虚,胸闷气短,饮食乏味,体倦便溏。用法用量:空腹时用苏盐汤或枣汤调服。功效:宽中和气,滋益脾土,生肺金,进美饮食。主治:肺痈。加减:有汗,加浮麦煎。
-
香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汤:处方: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一两。不肯服五苓散,恶其滑精者,乃以此代之。《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名:香薷汤组成:香薷1两,藿香叶1两,白豆蔻(去皮)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概述:小青龙加石膏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各家论述:1.《医宗金鉴》引李彣: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以散水于内,芍药、五味子收逆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
羊骨汤
处方:羊骨1具生地黄白术各150克桂心24克麦门冬人参芍药生姜甘草各9克茯苓12克厚朴阿胶桑白皮各3克大枣20枚饴糖30毫升制法:上十五味,哎咀。功能主治:治虚劳失精,神疲多睡,视力减退。功效:益脾滋肺。主治:失精多睡,目(?《圣济总录》卷一八八:组成:羊脊骨1具(连喉者),豉1升,白粟米1升,薤白(切)1把。
-
益脾饼
处方: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制法: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治脾胃寒湿,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益脾饼组成:白术4两,干姜2两,鸡内金2两,熟枣肉半斤。
-
益智粥
处方:益智仁30~50克制法: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功能主治: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用法用量: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摘录:《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
鹭肉
《*辞典》:鹭肉: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拼音名:L R u来源:为鹭科动物白鹭的肉。生殖期间枕部垂有长翎两枚,背上和上胸披以疏松的蓑羽,背上蓑羽超出尾外;生境分布: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好群居;性味:《医学入门》:咸,平,无毒。功能主治:汪颖《食物本草》:治虚瘦,益脾补气,炙熟食之。
-
奶浆参
《*辞典》:奶浆参: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NǎiJiānɡShēn别名:万丈深、马尾参(《云南中草药》),还阳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补肝肾,益脾增乳。治小儿疳积,贫血,白带,水肿,肝炎,缺乳,跌打损伤,肠风下血。治头晕体虚,四肢无力,奶少,视力模糊,筋骨疼痛。
-
狭穗鹭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狭穗鹭兰:拼音名:Xi Su L L n别名:倒杆章[傣语]来源:兰科狭穗鹭兰HabenariabuchneroidesSchlecht.,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补虚,健胃益脾。主治体虚,小二消化不良,腹泻,风湿关节痛。
-
益智康脑丸
益智康脑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益智康脑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肾益脾,健脑生髓。禁忌: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