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根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ú zhū yú gēn

2 《*辭典》:吳茱萸根

2.1 出處

本經

2.2 拼音名

Wú Zhū Yú Gēn

2.3 來源

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根或根的韌皮部。9~10月採收。

2.4 形態

植物形態詳"吳茱萸"條。

2.5 性味

《綱目》:"辛苦,熱,無毒。"

2.6 功能主治

行氣溫中,殺蟲。治脘腹冷痛泄瀉,下痢,風寒頭痛腰痛疝氣經閉腹痛蟯蟲病

①《本經》:"殺三蟲。"

②《別錄》:"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小女子經產餘血,療白癬。"

③《藥性淪》:"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

孟詵:"皮:止齒痛。"

⑤《重慶草藥》:"行氣,暖中,溫腎燥溼。治心胃冷氣痛,寒溼腹脹痛,脾虛腹寒,泄瀉冷痢經閉腹痛疝氣。"

2.7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入丸、散。

2.8 附方

①治頭風痛:吳茱萸根一至二兩。燉豬肉二兩服。(《重慶草藥》)

②治寒氣經停,經閉腹痛:吳萸根二兩,五穀根、柑子根各一兩,水案板五錢,橙子根一兩。燉殺口肉服。(《重慶草藥》)

③治寸白蟲吳茱萸根(幹,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千金方》)

④治脾勞熱,有白蟲,令人好嘔:吳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切)。上三味,銼茱萸根,搗麻子,並和以酒一斗,漬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上三下,絞去滓。平旦空腹爲一服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刪繁方》茱萸根下蟲酒

⑤治肝勞生長蟲,在肝爲病,恐畏不安,眼中赤:雞子五枚(去黃),乾漆四兩,蠟、吳茱萸根皮各二兩,粳米粉半斤。上五味,搗茱萸皮爲末,和藥銅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旦飲服一百丸,小兒五十丸,蟲當爛出。(《千金方》)

2.9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吳茱萸根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