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疮
漆疮的辨证分型:风热蕴肤:漆疮·风热蕴肤证(lacquersorewithpatternofwind-heatamassingin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漆疮证候。内治法:治则:宜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
漆疮·风热蕴肤证
定义:漆疮·风热蕴肤证(lacquersorewithpatternofwind-heatamassingin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漆疮证候。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漆咬,即漆性皮炎。
-
漆疮·湿热毒蕴证
定义:漆疮·湿热毒蕴证(lacquersore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toxinamassment)是指湿热毒蕴于肌肤,以起病急骤,皮损面积较广泛,其色鲜红肿胀,上有水疱或大疱,水疱破后则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伴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漆疮证候。又名漆咬,即漆性皮炎。
-
漆性皮炎
漆性皮炎的辨证分型:风热蕴肤:漆疮·风热蕴肤证(lacquersorewithpatternofwind-heatamassingin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漆疮证候。食欲不振者加陈皮、苍术、大麦芽;
-
漆姑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漆姑草:拼音名:QīGūCǎo别名:羊儿草、地松、星秀草、珍珠草来源: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Saginajaponica(Sweet)Ohwi,以全草入药。用于白血病,漆疮,痈肿,淋巴结结核,龋齿痛。《本草拾遗》: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疮。治瘰疬结核。
-
漆咬
漆咬的辨证分型:风热蕴肤:漆疮·风热蕴肤证(lacquersorewithpatternofwind-heatamassingin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漆疮证候。内治法:治则:宜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
接触性皮炎
这种致敏小淋巴细胞录有抗原蛋白质部分性质的信息,成为这种抗原部分的免疫“记忆”细胞。在机体已被致敏后,如皮肤上有抗原持续存在或有同样抗原再次接触经过上述感应、致敏的相同过程,形成半抗原-载体蛋白结合物,被表皮的朗汉斯细胞经过识别抗原,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效应细胞,并与之结合发生反应。
-
毒物性皮炎
这种致敏小淋巴细胞录有抗原蛋白质部分性质的信息,成为这种抗原部分的免疫“记忆”细胞。在机体已被致敏后,如皮肤上有抗原持续存在或有同样抗原再次接触经过上述感应、致敏的相同过程,形成半抗原-载体蛋白结合物,被表皮的朗汉斯细胞经过识别抗原,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效应细胞,并与之结合发生反应。
-
毒性皮炎
这种致敏小淋巴细胞录有抗原蛋白质部分性质的信息,成为这种抗原部分的免疫“记忆”细胞。在机体已被致敏后,如皮肤上有抗原持续存在或有同样抗原再次接触经过上述感应、致敏的相同过程,形成半抗原-载体蛋白结合物,被表皮的朗汉斯细胞经过识别抗原,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效应细胞,并与之结合发生反应。
-
丝棉木
别名:野杜仲、鸡血兰、白桃树。性味:苦、涩,寒,有小毒。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形,长4~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衄血,漆疮,痔疮。加红牛膝(苋科牛膝)二至三两,钻地枫(五加科杞李参)一至二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空腹服。(《贵州民间药物》)⑤治漆疮:丝棉木枝、叶适量煎汤熏洗;
-
黄栌枝叶
《*辞典》:黄栌枝叶:出处:《河北中药手册》拼音名:Hu nɡL ZhīY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黄栌的枝叶。鞣质中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四糖、三没食子酰葡萄糖、三甲基没食子酰葡萄糖、黄酮类、飞燕草素3-半乳糖甙、越橘花青甙、矮牵牛素-3-葡萄糖甙、矢车菊素单葡萄糖甙、飞燕草素单葡萄糖甙、芍药素单葡萄糖甙等。
-
杉皮
《*辞典》:杉皮:出处:杉木皮《分类草药性》。功能主治:治水肿,脚气,金疮,漆疮,烫伤。①《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③《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附方:①治脚干肿:杉皮、防已、木瓜、苡仁各一两。(《重庆草药》)②治风丹:杉皮、红浮漂,煎水外洗。
-
黑面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面叶:拼音名:HēiMi nY 别名:黑面神、鬼划符、暗鬼木、青凡木、铁甲将军、夜兰茶、锅盖仔、四眼草、乌漆臼、青漆、山树兰来源:大戟科山漆茎属植物黑面树Breyniafruticosa(L.单叶互生;化学成份:枝、叶和茎皮均含鞣质,茎皮含量为12.02%。性味:味微苦;4.《岭南草药志》:解热散毒,化瘀化滞。
-
石蟹
古生代节肢动物扇海科双刺静蟹及其近缘动物的化石·《中医大辞典》·石蟹:石蟹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归经:咸,寒。1.治尿路感染,白带。2.治目赤,角膜云翳,痈肿,漆疮,磨水点涂;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湿热淋浊;
-
秫米
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现行,取净生秫米,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
-
花椒叶
《*辞典》:花椒叶:出处:《纲目》拼音名:HuāJiāoY 别名:椒叶(《日华子本草》)。来源: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叶片。性味:辛,热。功能主治:治寒积,霍乱转筋,脚气,漆疮,疥疮。②《纲目》:杀虫,洗脚气及漆疮。③《本草求原》:敷寒湿脚肿,风弦烂眼。(《医林纂要》)②治蛇毒:合口椒并叶捣敷之。
-
牛金子
拼音名:Ni JīnZi别名:小叶蒲桃、鱼鳞木、细子莲、假黄杨、山乌珠来源: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赤楠蒲桃SyzygiumbuxifoliumHook.etArn.,以根或根皮入药。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平喘。鲜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疮疽)、或水煎洗患处(漆疮)、或用干叶研粉,调茶油涂患处(烧烫伤)。
-
酸猴儿
聚伞花序或被极不明显的微柔毛及白色小腺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通常带紫红色,透明:花4,花萼长漏斗形,具4棱,长1.4-1.5cm,被腺毛及白色小腺点,裂片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4.5mm,具腺毛状缘毛;子房下位,先端具膜质冠,冠檐具缘毛。性味:味苦;主风湿热痹,肺热咳嗽,漆疮用法用量:外用:煎汤6-15g。
-
景天
《全国中草药汇编》:景天:拼音名:JǐnɡTiān别名:活血三七、八宝、胡豆七、大打不死来源:景天科景天属植物景天SedumerythrostictumMiq.[S.alboroseumBaker;或取汁摩涂、滴眼;(《圣济总录》慎火草散)④治小儿风痰抽搐:鲜景天五钱至一两,生姜皮少许,壁蟹壳二个。(《本草图经》)⑦治漆疮:LUE慎火草若鸡肠草以涂之。
-
宽叶紫萁
拼音名:KuānYèZǐQí英文名:JavaneseFloweringFern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萁蕨科植物宽叶紫萁的根茎。羽片25-30对,下部的对生,长约22cm,宽2-2.5cm,上部的互生,斜向上,长披针形,上部渐尖头,边缘全缘或波状,多少反卷,稍有锯齿,基部针形,具2-5mm的短柄;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风湿骨痛;
-
栗树皮
《*辞典》:栗树皮: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 Sh P 别名:栗树白皮(《唐本草》)。化学成份:皮含槲皮素、尿素、色素及鞣质。功能主治:治丹毒,癞疮,口疮,漆疮,打伤。②孟诜:主疸疮毒。③《本草图经》:主疮毒。⑤《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水煎,冲铁锈一至二两洗患处,一日二至三次。
-
椿叶
《*辞典》:椿叶:出处:《纲目》拼音名:ChūnY 别名:椿木叶(《唐本草》),春尖叶(《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叶。注意:①孟诜:动风,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岭南采药录》)③治小儿头生白秃,发不生出:椿、楸、桃叶心取汁敷之。(《肘后方》)④治漆疮:春尖叶一斤,苦蒿、红浮漂各适量。
-
云南油杉
拼音名:YúnNánYóuShān别名:杉松、松壳络树、杉松苞、杉老树、杉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云南油杉的根皮。雌雄同株;雄球花簇生枝梢或叶腋,雌球花直立,单生于短枝顶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700-2600m山地带林内。性味:辛;有祛瘀、消肿、接骨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疮痈、漆疮等症。
-
漆大姑
《*辞典》:漆大姑: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QīD Gū别名:毛漆、毛七哥(《陆川本草》),毛七公、大毛七、算盘子、野南瓜(《南宁市药物志》),漆大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杨漆姑婆(《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藤篮果(《云南中草药》),痒树棵(《云南中草药选》)。化学成份:全草含酚类、鞣质。
-
神效赤金锭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神效赤金锭组成:焰消8两,黄丹1两,白矾1两,雄黄5分,朱砂3分。主治: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初起,眼目昏花,赤肿火眼,乳蛾喉闭,蛇蝎伤,黄水疮,漆疮,绞肠痧,急心痛。眼目昏花,赤肿火眼,点眼两角即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陆续投于铁锅内熬成膏,用茶匙挑在板上,成条用之。
-
羊乳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和胃,解毒。2.涂敷口疮,漆疮。《*辞典》·羊乳: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ánɡRǔ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③《孟诜》:治卒心痛,可温服之。④《食疗本草》:补肺、肾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⑥《本草纲目》:治大人干呕及反胃,小儿哕啘及舌肿,并时时温服之。
-
碎米柴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水浸出物注射剂有显着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灌服时未见有祛痰作用(酚红法)。对离体兔肠能对抗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及氯化钡引起的收缩。治泌尿系结石,慢性胃炎,慢性气管炎,小儿疳积,痈疽发背,痔疮,漆疮。煎水熏洗。少数反映多汗、面潮热、口干、恶心、眼发雾,其它无明显副作用。
-
苦芺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许拼音名:Kǔǎo英文名:HerbofLinearleafThitle别名: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上部叶全缘,抱茎;凉血止血。
-
黄练芽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u nɡLi nY 别名:黄楝头、回味(《物理小识》),黄裢头、蓝香(《食物考》),黄连芽(《纲目拾遗》),黄鹂芽(《植物名实图考》),黄儿茶、黄连茶(《中国树木分类学》)。6对,有短柄,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22厘米,基部亦具小苞片2,萼片2~性味:苦涩,寒。
-
算盘子叶
《*辞典》:算盘子叶: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拼音名:Su nP nZi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算盘子的枝叶。水煎剂对其他痢疾杆菌(舒氏、弗氏、宋氏)和沙门氏菌(伤寒、副伤寒甲、猪霍乱、肠炎杆菌)亦有一定抗菌作用,而含糖煎剂效果略低,仅对史氏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有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
-
黑面叶根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ēiMi nY Gēn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根。治头面热毒,扁桃体炎,热泻,漆疮。①《本草求原》:浸洒,祛风壮筋骨。散皮肤头面热毒,解中百药毒,酒煎饮治杨梅疮毒。③《广西中药志》:散瘀消肿,洗疮,治漆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白浊:黑面叶根一两。
-
金镞散
血淋,大黄汤调下;肠风背阴,繁柳草自然汁入热酒,又槲叶烧灰调酒调下;五淋,木通汤调下;中热,麻黄汤调下;漆疮,椒汤调下;赤眼,甘草汤调下;肺气,蛤蚧汤调下;热毒风,山栀子汤调下,腰宣,姜枣汤调半钱;妇人血劳黄瘦病,桂心汤服后下黑血愈,鲜血不愈;五劳,猪胆汤服7日后,鼻中出鲜血愈,黑血不可治;
-
石粉散
《普济方》卷三八九:组成:寒水石(煅)、牡蛎(煅)各等分。主治:小儿衄血,日夜不止,头痛心烦。用法用量:3岁半钱,冷水调下,连进2服。制备方法:上为末。《仙拈集》卷四:组成:石膏3钱,轻粉3钱。主治:漆疮。用法用量:韭汁调敷,水调亦可。
-
杉木煎
《仙拈集》卷四:组成:杉木(劈碎)。主治:漆疮。用法用量:煎汤洗。
-
小叶山绿豆
概述:小叶山绿豆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碎米柴之别名。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清热解毒。1.治小儿疳积,慢性胃炎,黄疸,痢疾,泌尿系结石,慢性气管炎,哮喘,小儿肺炎,眼结膜炎。2.治痈疮,漆疮,痔疮,煎水洗;蛇咬伤,捣敷。煎剂对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
-
栗
拼音名:L 别名:板栗、毛栗壳、栗子树、大栗来源:壳斗科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C.bungeanaBlume],以果实、花序、壳斗、树皮、根皮、叶入药。生境分布:辽宁、陕西、河北、山东、江西、四川、湖南、广西。树皮含有鞣质。功能主治:果实:滋阴补肾。主治腹泻,红白痢疾,久泻不止,小儿消化不良。瘰疬瘿瘤。
-
苋
苋释名气味(菜)甘、冷利、无毒。(苋实)甘、寒、无毒。主治产后下痢,蛇虫螫伤,漆疮搔痒等。苋实治翳、明目、利大小便。根晒干,烧存性,研末治牙痛。附方
-
二粉散
《外科启玄》卷十二方之二粉散:《外科启玄》卷十二方之二粉散组成为铅粉五钱,轻粉五分,枯矾三分,菜子油适量。前三味为末,用油溶于碗内,次用艾叶一两,于炭火上烧烟,熏碗内药粉,待艾尽为度,覆地上出火毒,取粉,每日清晨搽面。治妇女面生粉花疮。患眼便开,其疮自愈。用法用量:将金汁调,鹅毛蘸敷上。
-
鸡子涂方
方出《外台》卷二十九引《肘后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七七:鸡子涂方:处方:鸡子黄。功能主治:卒得漆疮。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圣济总录》卷一三六:组成:鸡子7枚(煮熟取黄,铛中熬成膏),腻粉1分,乱发灰1分,白矾灰1分,石硫黄半两(研)。主治:恶疥疮。制备方法:上除鸡子外,为末,入鸡子膏,和研令匀。
-
火烧草
概述:火烧草为中药名,出自《履 岩本草》,为《本草图经》记载的佛甲草之别名。别名:火烧草、铁指甲、佛指甲、鼠牙半支、禾雀舌。性味归经:甘、淡,寒。1.治咽喉红肿疼痛,风火牙痛。2.治痈肿,疔疮,丹毒,汤火烫伤,毒蛇咬伤,带状疱疹,漆疮,外伤出血等,鲜品捣敷;目赤肿痛,生翳,鲜品取汁和人乳滴眼。
-
干油菜
别名:蔊菜、干油菜、野油菜、山芥菜、塘葛菜、江剪刀草来源及产地:十字花科植物无瓣蔊菜Rorippadubia(Pers.)Hara或蔊菜R.indica(L.)Hiern的全草。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止咳化痰,活血解毒。1.治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胃脘痛,黄疸,水肿,干血痨,跌打损伤。捣汁搽漆疮。
-
山松须
概述:山松须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松叶之别名。性味归经:苦、温。入心、脾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1.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损伤,神经衰弱,慢性肾炎,高血压病。或浸酒饮。2.治湿疹,漆疮,冻疮,阴囊湿痒。药理作用:煎液在体外对脑膜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
小叶冬青
概述:小叶冬青为中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中草药通讯》(1971,(3):33)记载的四季青之别名。接触性皮炎,漆疮,煎水洗。2.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炎,痢疾,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化学成分:本品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熊果酸、挥发油、鞣质、黄酮类、三萜类等。
-
木蒴藋
概述:木蒴藋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接骨木之别名。别名:木蒴藿、公道老、续骨木、扦扦活来源及产地:忍冬科植物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Hance的茎枝。性味归经:甘、苦,平。入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止痛,利水,续筋接骨。②治跌打骨折,腰扭伤,煎服或捣敷;煎剂有抑菌作用。
-
公道老
概述:公道老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接骨木之别名。别名:木蒴藿、公道老、续骨木、扦扦活。性味归经:甘、苦,平。入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止痛,利水,续筋接骨。①治风湿痹痛,肾炎水肿。②治跌打骨折,腰扭伤,煎服或捣敷;风疹瘙痒,漆疮,煎水洗。煎剂有抑菌作用。
-
禾雀舌
概述:禾雀舌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本草图经》记载的佛甲草之别名。别名:火烧草、铁指甲、佛指甲、鼠牙半支、禾雀舌。性味归经:甘、淡,寒。1.治咽喉红肿疼痛,风火牙痛。2.治痈肿,疔疮,丹毒,汤火烫伤,毒蛇咬伤,带状疱疹,漆疮,外伤出血等,鲜品捣敷;目赤肿痛,生翳,鲜品取汁和人乳滴眼。
-
白桃树
概述:白桃树为中药名,出自《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丝棉木之别名。别名:野杜仲、鸡血兰、白桃树。来源及产地:卫矛科植物丝棉木EuonymusbungeanusMaxim.的根、树皮、果实或枝叶。性味:苦、涩,寒,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1.治风湿痹痛,腰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鼻衄,痔疮。
-
地松
概述:地松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本草拾遗》记载的漆姑草之别名。别名:珍珠草、羊儿草、地松、瓜槌草。性味:苦,凉。2.治漆疮,捣汁外搽;化学成分:本品含6,8-二葡萄糖基芹菜素、葡萄糖基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基芹菜素等,又含挥发油。煎剂镇痛、祛痰,兴奋兔肠平滑肌,对血压先升后降。
-
漆中毒
漆中毒的病因病机:因漆入目或皮肤接触致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漆中毒的症状:多发生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所接触的皮肤突然红肿,焮热作痒,起小丘疹或水泡,抓破则糜烂流水。重者可遍及全身,并见形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
-
垂柳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垂柳膏:处方:垂柳枝白皮2两(锉),蒴藋根4两(锉),丹砂1分(细研),熟鸡子黄1个,熊胆半两(研),故青帛7寸(烧灰,研),蜡1两,铅丹4两,清油1斤。肠痈,以绵裹半枣许,含化咽津,以愈为度;耳聋,作挺子,当中刺为孔,塞耳中,日2换即愈;打损,取膏涂贴疼痛处,以愈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