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出處
本品未見本草記載。清代《灌縣誌》稱:“烏苓參,其苗出土易長,根延數丈,結實虛懸空窟中,當雷震時必轉動,故謂之雷震子。圓而黑,其內色白。能益氣。”所述形態、生長習性及功效,與現今四川、雲南習用之烏靈參相符,系子囊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 (Kl.) Sacc. 在白蟻菌圃腔中的菌核。
6 原形態
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佈於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土從)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接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後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繫,呈“肚臍”狀。菌核內部白色,肉質綿軟,有類似雞(土從)菌的香氣。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懸着於白蟻穴上壁,並與假根相連。假根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直徑2-3mm,外表黑色,內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長於泥土中。其上與子座柄部相連,子座散生或羣生於地面,多單枝,偶有從柄部分枝者,呈圓往形,連柄高4-18cm,柄長1-6cm,直徑2-5mm,外表黑色,內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狀,長3-12cm,直徑2.5-7mm,中部稍粗,頂端圓鈍,初生時灰白色,後變爲褐色,外表有疣狀突起的子囊蓋,子囊殼橢圓形,埋於子座外層,子囊蓋外突,疣狀孔口黑色,子囊孢子衆多,類球形,熟時黑褐色,側絲單根或分枝。
8 性狀
1.性狀鑑別 菌核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偶呈扁塊狀,長4-10cm,直徑1-7cm,表面黑褐色或黑色,略具光澤,密佈不規則細皺紋。一端有圓形凹窩,呈“肚臍”狀,另端有突起的蒂跡,其頂端常裂開似鳥嘴狀。體較堅實,不易破碎,斷碎面不平坦,白色或黃白色,質細膩,稍帶軟性。偶有皮紋粗糙,體輕質松泡或枯空者。氣特異,味甘。
以皮紋細、體結實、入水下沉、內部色白,俗稱“細花貨”者爲佳;皮紋較粗、體較輕、入水半沉,俗稱“二花貨”者次之;皮紋粗糙、體輕泡、入水不沉、肉色棕黃,俗稱“大花貨”者更次。
2.顯微鑑別 菌核橫切面:外側爲擬厚壁組織,菌絲細胞多列,排列緊密,細胞呈類圓形或多角形,壁較厚。內側爲擬薄壁細胞,菌絲細胞排列疏鬆,間隙大,細胞呈不規則形,壁薄。
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16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