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殼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ō niú ké

2 《*辭典》:蝸牛殼

2.1 出處

本草圖經

2.2 拼音名

Wō Niú Ké

2.3 來源

蝸牛科動物蝸牛外殼

2.4 形態

動物形態詳"蝸牛"條。

2.5 功能主治

①《本草圖經》:"主一切疳。"

②《綱目》:"治牙匿,面上赤瘡,鼻上酒齄,久利下脫肛。"

2.6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2.7 附方

①治小兒一切疳疾蝸牛殼七個。淨洗,令幹,納酥蜜中,瓷盒盛,用紙糊,於飯甑內蒸之,至飯熟取出細研,漸漸喫,一日食盡之。(《小兒宮氣方》)

②治齒匿,並有蟲:蝸牛殼三十枚。燒灰細研,每用揩齒。(《聖惠方》)

③治大腸脫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送入。(李延壽)

2.8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