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图经
概述:《本草图经》为书名。原书已佚,佚文及图见于《证类本草》,现有辑佚排印本。《新修本草图经》25卷,目录1卷和《新修本草图》7卷,是在编写本书时广泛征集来自全国各地所产药物绘制的形态图及文字说明。图经部分则是药物的形态、采药及炮炙。书中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
地柏枝
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柏枝:地柏枝为中药名,出自清·刘士季《草木便方》。②治外伤出血,研末撒;蜀中九月。茎禾秆色或基部稍带红色,高10-40cm,径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钻状三角形叶,贴伏于上,上部分枝羽状,全角呈卵状三角形。痔疮出血;湿热黄疸;4.《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
-
貉肉
《全国中草药汇编》:貉肉:拼音名:H R u别名:貉来源:食肉目犬科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Gray,以肉入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部分山地。肾经功能主治:滋补强壮;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2.《医林篡要》:杀虫治疳。
-
蝉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蝉花:拼音名:Ch nHuā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蝉花Cordycepssobolifera(Hill)Berk.etBr.,以子实体入药。2.显微鉴别(1)蝉棒束孢菌分生孢子梗瓶状,中部膨大,末端渐细或突然窄细,长5-8 m,直径2-3 m常成丛聚生在束丝上,形如花瓣状。主外感风热;
-
扁豆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豆花:拼音名:BiǎnD uHuā来源: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花。三出复叶;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各家论述:1.《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
紫堇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堇:拼音名:ZǐJǐn别名:蝎子花、断肠草[贵州]来源:罂粟科紫堇属植物紫堇CorydalisedulisMaxim.,以根或全草入药。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3-10cm,疏着花5-8朵,苞片狭卵形至披针形,长1.5-3mm,先端尖,全缘或疏生小齿;主疮疡肿毒;治疮毒,顽癣,秃疮,带状疱疹,蛇咬伤,脱肛,遗精。
-
景天
《全国中草药汇编》:景天:拼音名:JǐnɡTiān别名:活血三七、八宝、胡豆七、大打不死来源:景天科景天属植物景天SedumerythrostictumMiq.[S.alboroseumBaker;或取汁摩涂、滴眼;(《圣济总录》慎火草散)④治小儿风痰抽搐:鲜景天五钱至一两,生姜皮少许,壁蟹壳二个。(《本草图经》)⑦治漆疮:LUE慎火草若鸡肠草以涂之。
-
杉材
拼音名:ShānCái别名:杉材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木的心材及树枝。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2.《本草汇纂》:“久服及过服令人泄泻。”(《本草经疏》)2.倪朱谟:“(杉木)味辛温直达,开发升窜之性,若毒疮,若脚气,若胀满,若奔豚,四者皆属五气壅逆,不升不降之故。
-
樱桃
具有解表透疹、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祛风除湿的功效;性味核:辛,平。拼音名YīnɡTáo英文名fruitofFalsesourCherry别名含桃、荆桃、山朱樱、朱果、樱珠、家樱桃、楔、楔桃、朱樱、朱桃、麦英、朱茱、麦甘酣、牛桃、英桃、朱樱桃、樱、李桃、奈桃、紫樱、樱珠、蜡樱、紫桃、莺桃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实。
-
松花
种鳞张开,易脱落,有微隆起的横脊,鳞脐平或微凸起,有短刺。(4)病虫害防治松苗猝倒病,苗床可用多菌灵消毒,或淋洒敌克松,出苗后每隔7-10天喷0.5%-1.0%等量式波尔多液或0.5%-1.5%硫酸亚铁溶液。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能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气之阴气也。
-
繁缕
《全国中草药汇编》:繁缕:拼音名:F nLǚ别名:鹅儿肠、鸡肠菜、合筋草、小被单草、园酸菜来源:石竹科繁缕属植物繁缕Stellariamedia(L.)Cyr.,以全草入药。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1.5-2.5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呈波状,两面均光滑无毛。跌打伤痛;醋和,或烧存性麻油调敷疮及肿毒。
-
土木香
概述:土木香为中药名:1.《本草图经》记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2.《西藏常用中草药》记载,为藏木香之别名。性味归经:辛、苦,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和胃,驱虫。薄壁细胞含菊糖。归肝、脾经。治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肋间神经痛,胸壁挫伤和岔气作痛,胎动不安。
-
百草霜
《中医大辞典》·百草霜:百草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2.《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4.《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濒湖治黄疸疟胀,咽喉肿闭,口舌生疮,取此得火气之轻升,而发越湿热痰气搏结之疾也。
-
杜茎山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茎山:拼音名:D JīnɡShān别名:踏天桥、山茄子[江西南丰]来源:紫金牛科杜茎山属植物杜茎山Maesajaponica(Thunb.)Moritzi,以根、叶入药。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紧贴花萼基部,具疏细缘毛或腺点;中脉维管束周韧型,外侧围绕纤维束,薄壁组织中散在分泌腔。治腰痛,感冒头痛,眼目晕眩。
-
菝葜叶
《*辞典》:菝葜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 QiāY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叶片。性味:《履巉岩本草》:温,无毒。功能主治: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②《本草图经》:酿酒,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③《四川中药志》:治臁疮。治疗5例,除1例因合并感染,经19天治愈出院外,其余4例均在3~
-
芭蕉油
《*辞典》:芭蕉油: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āJiāoY u别名:芭蕉汁(《卫生杂兴》),芭蕉树水(《中级医刊》(5):57,1959)。治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②《本草图经》: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⑤《四川中药志》:内服一小碗治红丝疔疮;
-
红药子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三中药名·红药子: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中医大辞典》·红药子:红药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及食用大黄苷(Rhapontin)等。1.治痢疾,腹泻,白浊,带下,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咽喉肿痛,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捣敷疮毒。
-
夜合枝酝酒
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圣济总录》卷八:方名:夜合枝酝酒别名:夜合枝酒、夜合酝酒组成:夜合枝5两,桑枝5两,槐枝5两,柏枝5两,石榴枝(生用,锉)5两,羌活(去芦头,别捣)2两,黑豆(用紧小者,生用)5升,糯米5升,细曲7斤半,防风(去叉,别捣)5两。《子母秘录》治搕损疼痛,取夜合花末,酒调服二钱匕。
-
水陆丹
处方:金樱子(去刺、子,洗净,捣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制法:上以金樱膏与芡实扮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脾益肾,收涩固精。摘录:《政和本草》卷十三引《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卷十二引《本草图经》:别名:水陆二仙丹、经验水陆二仙丹组成:金樱子、鸡头实。
-
含膏丸
别名:含奇丸处方:曹州葶苈子1两(纸衬,熬令黑),知母1两,贝母1两。制法:上为末,以枣肉半两、别销砂糖1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如弹丸大。功能主治:咳嗽。用法用量:含奇丸(《医学入门》卷七)。摘录:《本草图经》引《箧中方》(见《证类本草》卷十)
-
补骨脂煎
方出《本草图经》引《续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九),名见《寿亲养老》卷四:补骨脂煎:别名:补骨脂散处方:破故纸10两,胡桃瓤20两。主汗湿脚气。摘录:方出《本草图经》引《续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九),名见《寿亲养老》卷四《圣济总录》卷一五二:组成:补骨脂(炒)1两,安息香(研)1两,胡桃仁2两。
-
百蕊草
主治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急性膀胱炎,淋巴结结核,肾虚腰痛,头晕,遗精,滑精。《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蕊草:拼音名:BǎiRuǐCǎo别名:一棵松、凤芽蒿、青龙草、珊瑚草、打食草、石菜子、松毛参、小草、白风草来源:为檀香科百蕊草属植物百蕊草ThesiumchinenseTurcz.的全草。
-
百蕊草根
《*辞典》:百蕊草根: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BǎiRuǐCǎoGēn来源: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根。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下乳,亦通顺血脉,调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辞典》
-
鸽
《*辞典》:鸽: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Gē别名:鹁鸽(《食疗本草》),飞奴(《开元天宝遗事》)。①孟诜:调精益气,治恶疮疥癣,风疮白癜,疬疡风,炒热酒服。⑤《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干血劳,月经闭止,截疟,疗肠风下血。(《食医心镜》)②治久疟:鸽肉蒸食。今世劳怯人多畜养及煮食之,殊未当也。
-
鳖肉
治骨蒸劳热,久疟,久痢,崩漏带下,瘰疬。⑤《日华子本草》:益气调中,妇人带下,治血瘕腰痛。⑨《本草备要》:凉血补阴,亦治疟、痢。(《补缺肘后方》)③治寒湿脚气,疼不可忍:团鱼二个,水二斗,煮一斗,去鱼取汁,加苍耳、苍术、寻风藤各半斤,煎至七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温浸洗。
-
不灰木
别名:无灰木。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烦热阳厥,小便不利,热痱疮。①《开宝本草》:"主热痱疮,和枣叶、石灰为粉敷身。(真珠丸)③治霍乱心腹胀满气逆,或内烦而呕,手足厥冷:阳起石(煅,研)、不灰木(研)、阿魏(研)各半两,巴豆(去皮、心膜,不去油)二十五粒。上五味,捣罗为细末,软粟米饭丸如樱桃大。
-
草本威灵仙
"据其所述,参考并州(今山西太原)威灵仙、晋州(今山西临汾)威灵仙和宁化军(在今山西宁武县境)威灵仙图,拼音名:CáoBěnWēiLínɡXiān别名:九盖草、狼尾巴花、九节草、山鞭草、草玉梅、九 草、斩龙剑、秆杆升麻、草龙胆、山红花、二郎箭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草本威灵仙的根及全草。清热解毒。
-
豆腐
《*辞典》:豆腐: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D uFu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功能主治: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①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③《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④《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
-
车螯
《*辞典》:车螯: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ē o别名: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性味:甘咸,寒。归经:《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血分。(《日华子本草》)②治发背痈疽,不问深浅大小,利去病根,则免转变:车螯(紫背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出水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
-
橙子核
《*辞典》:橙子核: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Ch nɡZiH 来源:为芸香种植物香橙的种子。化学成份: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以及苦味成分黄柏内酯和闹米林。功能主治:治疝气,淋病,腰痛。①《纲目》:面鼾粉刺,湿研,夜上涂之。②《本草求原》:治疝气,诸淋,血淋。橙子核炒干为细末三钱,以白酒调服。
-
青蛾丸
或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朱氏集验方》卷八:方名:青蛾丸组成:菟丝子半斤(酒浸),木瓜2两,牛膝(酒浸)2两,五味子2两,青盐1两,天麻1两,附子1两(用柳木火炮,去皮脐,埋3宿,姜汁浸,焙)。主治:虚损。主治:一切腰痛,肾虚血少,痛时腰冷,寒邪凝滞,气血不和等症。
-
白苋
《*辞典》:白苋:出处:《别录》拼音名:B iXi n别名:糠苋,细苋(《别录》),野苋、猪苋(《本草图经》),假苋菜(《广州植物志》),绿苋(《拉汉种子植物名称》)。苞片及小苞片干膜质,披针形,小;③江西《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利屎,止痛,明目。外用:煎水洗,捣敷;③治蛇咬伤:野苋全草,捣敷患处。
-
白鹇
《*辞典》:白鹇: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B iXi n别名:鹎雉(《尔雅》),白鹎、白雉(《尔雅》郭璞注),越禽(《动物学大辞典》),银鸡(《脊椎动物分类学》),银雉(《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中央尾羽几纯白,仅于外羽基郎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生境分布:多见于山地竹林中。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
七物升麻丸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痘疮,口燥渴,目赤唇焦,烦躁,大小便不利者。《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图经》方之七物升麻丸:处方:升麻犀角黄芩朴消栀子大黄各60克豉2升(微熬)制法:上药同捣散,蜜丸,如黍米大。若四肢小热,于食后服20丸。主治:服乳石后觉四肢热,大便难,麻疹伏而不出。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
-
桂浆
《御药院方》卷二:桂浆:处方:生蜜3斤,熟水1斗,赤茯苓(去皮,为末)3两,大麦芽(末)半两,细曲(末)半斤,桂(去粗皮,为细末)3两,杏仁(汤浸,去皮,生研如泥)100个。用法用量:口服摘录:《御药院方》卷二《本草图经》引《续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二):方名:桂浆组成:桂末2大两,白蜜1升。
-
地肤苗
《中医大辞典》·地肤苗:地肤苗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治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②《本草图经》:"主大肠泄泻。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范汪方》)②疗小便数多,或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
白苏子
《*辞典》·白苏子: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BáiSūZǐ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原形态:白苏(《本草图经》),又名:荏(《别录》),南苏(《滇南本草》),白紫苏、假紫苏(《生草药性备要》),家苏(《植物名实图考》),山紫苏、臭苏、犬屎薄、犬屎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
-
大青
具有明显的利尿和抗炎作用,大鼠灌胃给药400mg/kg后3小时内排尿量为4.3 0.4ml/100g体重;"3.《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时行热毒,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
-
地黄花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D Hu nɡHuā别名:蜜罐(《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花蕾。功能主治:治消渴,肾虚腰痛。②《纲目》:治肾虚,腰脊痛,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圣济总录》地黄花粥)②治坠睛风热所攻:猪肝一具,黑豆花(曝干),槐花(曝干)、地黄花(曝干)各一两。
-
地黄实
出处:陶弘景拼音名:D Hu nɡSh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种子。功能主治:《本草图经》:阴干捣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功与地黄等。摘录:《*辞典》
-
冬瓜瓤
《中医大辞典》·冬瓜瓤:冬瓜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性味:甘,平。化学成分:本品含腺嘌呤,葫芦巴碱,组氨酸,维生素B、C及E。杀三虫,止眩冒。附方:①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冬瓜瓤一两,曝干捣碎,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②治水肿烦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饮之。
-
冬葵叶
《中医大辞典》·冬葵叶:冬葵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金疮。去结行水,通乳。"③《本草汇言》:"里虚胃寒人;(《重庆草药》)②治黄疸:冬葵全草二两,天胡荽三两,紫花地丁草二两,车前草一两,精肉三两。(《孟诜必效方》)⑥治汤火伤:葵菜为末敷之。
-
葱叶
功能主治: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 精 ,《政和本草》引作 睛 ),杀百药毒。②《食疗本草》: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附方: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独行方》)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
白苏叶
《中医大辞典》·白苏叶:白苏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功能主治:功在解表散寒,理气消食。①孟诜:"性温。"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
露宿丸
《肘后方》卷四:露宿丸:别名:大露宿丸处方:矾石3两,干姜3两,桂3两,桔梗3两,附子(炮)3两,皂荚3两。制法:捣筛,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积聚,寒冷百病。方中矾石,《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作“礜石”。主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用药禁忌: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
佛甲草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全草。性味:甘,寒。治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烫伤,蛇咬伤,黄疸,痢疾。(《闽东本草》)③治喉癣:狗牙半支捣汁,加陈京墨磨汁,和匀漱喉,日咽四、五次。(《全展选编 传染病》)⑿治牙疼:铁指甲煅末,擦之。(王安卿《采药志》)⒀治目赤肿痛而生火翳:鲜狗牙瓣捣汁,加人乳点眼。
-
釜脐墨
出处:《四声本草》拼音名:FǔQ M 别名:月下灰(《补缺肘后方》),釜下墨(《千金方》),釜月中墨(《四声本草》),铛墨(《开宝本草》),釜底墨(《本草图经》),锅底墨(《普济方》),锅脐墨(《简便单方》),铛底煤(《品汇精要》),釜煤、釜炲(《纲目》),锅底灰(《本草再新》)。性味:辛苦,温。
-
柑核
《*辞典》:柑核: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GānH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种子。归经:入心、肝。功能主治: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卵肿偏坠。柑核,杜仲等分。此味肝肾同治,故功专,但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味苦大伤胃气也。(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摘录:《*辞典》
-
葱花
《*辞典》:葱花: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CōnɡHu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花。功能主治:《海上集验方》:治脾心痛,痛则腹胀如锥刀刺者:吴茱萸一升,葱花一升。以水一大升八合,煎七合,去滓,分二服。
-
刺桐花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C T nɡHuā别名:鹦哥花(《天中记》)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花。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金疮,止血。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