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肛
便后脱出的肛肠,初期可自然还纳,中期须用手托送回,晚期常因咳嗽、用力、步行等而随时脱出。③直肠指诊括约肌松弛。湿热蕴结,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疼痛;方二:治则益气固脱处方百会长强大肠俞方义百会为督脉与三阳经脉交会穴,气属阳,统于督,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力;③同时修补滑动性疝,并切除冗长的肠管。
-
龟头散
《圣惠》卷九十二:龟头散:处方:龟头1枚(枯头者,涂酥,炙令黄焦),卷柏1两,龙骨1两。功能主治:小儿大肠虚冷,久脱肛。用法用量:每次1钱,敷上,挼按纳之。功能主治:小儿尸疰瘦瘠,时发寒热。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主治:小儿久痢,脱肛不入。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冬瓜藤
《中医大辞典》·冬瓜藤:冬瓜藤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苦,寒。《*辞典》·冬瓜藤: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DōnɡGuāTénɡ来源:为葫芦科槐物冬瓜的茎。"②《纲目》:"捣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脱肛。"④《随息居饮食谱》:"秋后齐根截断,插瓶中,取汁服,治肺热,痰火,内痈诸证。
-
收肛散
《医方考》卷三:别名:收肠散组成:熊胆5分,孩儿茶3分,冰片1分。主治:热泻脱肛、痔疮。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杨氏家藏方》卷二十:别名:收肠散组成:鳖头1枚(烧灰)。《中医外科学讲义》:组成:五倍子、浮萍草(炒)3钱,诃子肉(炒)3钱,龙骨3钱,木贼3钱。
-
芍药地榆汤
《医方集解》引河间方:组成:苍术地榆汤加芍药、阿胶、卷柏。各家论述:《医林篡要》:芍药,治痢君药;苍术以燥湿,且舒郁热而升达阳气;卷柏辛咸平,生于水石,得清洁之气,而色青紫入肝,能除血分之浊热,去瘀软坚,炙用能止崩漏、脱肛,肠风血痢;此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酸收,苦发之道。
-
五倍子汤
概述:五倍子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疡科选粹》卷五方之五倍子汤:处方: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等分。五倍子朴消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克功能主治:《疡科选粹》卷五方之五倍子汤主治痔疮。用法用量:水煎,先熏后洗。主治:《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方之五倍子汤主治脱肛。
-
提肛散
处方:川芎归身白术人参黄耆陈皮甘草各3克升麻柴胡条芩黄连白芷各15克功能主治:治脾胃气虚,肛门下坠,及脱肛便血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温服。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八《回春》卷七:方名:提肛散组成:蓖麻子。制备方法:上药捣烂。主治:小儿痢后脱肛,积滞已清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久泻肠滑
久泻肠滑病证名。症见泄泻不禁,完谷不化,面(白光)神疲,四肢不温,口淡食少等。多因久泻不止或误用攻下,脾胃受伤,中气下陷所致。针灸取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幼科证治准绳》:“小儿泄利甚青黄,久患时多转滑肠,下部脱肛频冷咽,朝朝焦瘦渐羸尪。”治宜益气固肠,升提敛气,用补中益气汤、诃子散。
-
水土交济汤
《会约》卷十一:组成:人参(随便)1钱,当归(土炒)1钱,白芍(酒炒)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白术(炒)2钱,黄耆(蜜炙)2钱,熟地(砂仁煎水,再炒干)3-5钱或1两,山药(炒)1钱半,升麻7-8分(气虚火浮者,蜜炒或盐水炒3-5分),柴胡(酒炒)3分。主治:脾虚发泄,肾虚发热,不食,尿赤,脱肛。
-
菱壳
《*辞典》:菱壳: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 nɡK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功能主治: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张氏必验方》)②治头面黄水疮:来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
-
象豆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聚宝方》:方名:象豆丸组成:榼藤子(一名象豆,出广南,如通州藤,紫黑)。主治:诸痢,脱肛。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仓米饮送下。血痢、虫毒、五痔、脱肛,以上药为末,每服2钱,热酒调服。制备方法:治白痢,仁碾,银器火炒褐色,罗末,蒸饼汤浸握干为丸,如豌豆大,焙。
-
紫堇花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ZǐJǐnHuā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紫堇的花。附方:治大人小儿脱肛,每天冷及吃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则下脱,久疗不瘥:春间收紫堇花二斤,暴干为散,加磁毛末七两,相和研细,涂肛上纳入,即使人噀冷水于面上,即吸入肠中,每日一涂药、噀面,不过六七度即瘥矣。忌生冷、陈仓米等物。
-
壁土汤
《幼科金针》卷下处方陈壁土。功能主治脱肛。痢时用力太努,肛门坠下。用法用量河水煎,候脱肛熏洗,以五倍子末掺之。
-
化痔丸
化痔丸说明书:药品名称:化痔丸分类:血液系统药物中成药化痔丸的主要成份:黄柏、勒苋菜、白茅根、九里。化痔丸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用于外痔清肠解毒;内痔出血脱肛,消肿止痛,收缩脱肛。
-
蜗牛壳
《*辞典》:蜗牛壳: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WōNi K 来源:为蜗牛科动物蜗牛的外壳。附方:①治小儿一切疳疾:蜗牛壳七个。净洗,令干,纳酥蜜中,瓷盒盛,用纸糊,于饭甑内蒸之,至饭熟取出细研,渐渐吃,一日食尽之。烧灰细研,每用揩齿。(《圣惠方》)③治大肠脱肛:蜗牛壳,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调涂,送入。
-
慈竹气笋
《*辞典》:慈竹气笋: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C Zh Q Sǔn别名:阴慈竹笋子、阴笋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受病害之嫩苗。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微甘,无毒。治消渴,小便热痛,脱肛,小儿头身热疮,刀伤。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收脱肛。
-
尾翠
尾翠为经外奇穴名。《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经穴汇解》名尾翠。主治小儿疳痨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一般沿皮刺0.5~《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腧穴学概论》名小儿疳痢。
-
芋头花
《中医大辞典》·芋头花:芋头花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别名:芋苗花。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麻,有毒。"功能主治: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江西《草药手册》)②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核脱出:鲜芋头花三至六朵,炖陈腊肉服。
-
气陷泄泻
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罗氏会约医镜·杂证》:“泄泻急而趋下,不能少停,此脾气虚而下坠也。”用甘缓汤。若大泻气脱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欲绝,急灸气海穴,可进大剂参附辈温补。
-
小儿疳痢
概述:小儿疳痢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刺灸:一般艾炷灸3~沿皮刺0.5~或艾条灸5~
-
小儿疳瘦穴
小儿疳瘦穴为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凉血清肠散
《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凉血清肠散:处方:生地黄当归芍药各3.6克防风升麻荆芥各3克黄芩(炒)黄连香附<炒)川芎甘草各1.5克功能主治:凉血清肠。治大肠热甚,肠风下血,脱肛。用法用量:水煎服。
-
橡斗膏
处方:橡斗子(烧存性)功能主治:治脱肛。用法用量:猪脂和敷。摘录:《仁斋直指》卷十四《直指》卷十四:方名:橡斗膏组成:橡斗子(烧存性)。主治:脱肛。用法用量:猪脂和敷。制备方法:上为末。
-
杠木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G nɡM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的果实。原形态:辽东栎,又名:柴树、青冈柳、小叶青冈。单叶互生,倒卵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5~苞片小,卵形,扁平: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性味:苦,微温。功能主治:健脾止泻,收敛止血。治脾虚腹泻,痔疮出血,脱肛。
-
甘桔升麻汤
处方:甘草5分,桔梗1钱,升麻7分,杏仁2钱5分,当归2钱5分,玄明粉3钱。功能主治:疹后脱肛,由大肠积热,下攻脱肛,肿硬疼痛,或时下血,或粪细小,唇赤齿燥,其腹坚实,其脉洪数有力者。摘录:《治疹全书》卷下
-
中医肛肠科学
中医肛肠科学(proct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研究肛肠疾病的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临床中医外科学。中医肛肠科学为中医外科学的分支学科,近50年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临床专科,主要研究痔、肛隐窝炎、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直肠癌等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
-
蛤消散
处方:文蛤4两。功能主治:脱肛。用法用量:水5碗煎汤,入朴消4两,通手淋洗,至水冷方止。若觉热痛,用熊胆加冰片,水化涂之。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
黄耆防风汤
《医林改错》卷下:黄耆防风汤:处方:黄耆4两(生),防风1钱。功能主治:脱肛,不论10年8年。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下《医说》卷一引许胤宗方:方名:黄耆防风汤别名:珊瑚蒸组成:黄耆、防风。用法用量:数10斛置于床下熏蒸。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愈。
-
火炮汤
处方:苎根不拘多少。功能主治:脱肛。用法用量:捣烂,煎汤熏洗。摘录:《普济方》卷四十
-
莨菪散
处方:莨菪子(炒黄)半两,鳖头2枚(烧灰),铁精半两(研)。功能主治:痢后脱肛。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晚再服;仍将药末少许裛肛上,炙故麻履底挼入,即不出。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
良姜丸
《鸡峰》卷十八:良姜丸:处方:高良姜1两,干姜1两,桂半两,黄橘皮半两。功能主治:中寒痰唾。制法:上为末,猪胆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醒脾。用法用量:每服20丸,紫苏汤送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二《续名家方选》:组成:良姜1钱,干姜1钱,桂枝1钱,赤石脂(醋炒)2钱,粳米5分,甘草2分。主治:脱肛。
-
蟠龙散
《活幼心书》卷下:蟠龙散:处方:干地龙(蟠如钱样者佳,略去土)30克风化朴消6克制法:前药锉,焙,研为细末,与朴消和匀。功能主治:治阳证脱肛。先以见毒消,荆芥、生葱煮水候温浴洗,轻轻拭干,然后敷药。用法用量:每以2-3钱,肛门湿润干涂,或干燥用油调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仍和匀朴消。
-
脏头丸
处方:槐子30克牙皂2.1克黄连120克糯米75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雄猪大肠1条,去油洗净,将前药入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煮烂、捣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脱肛。70丸,米饮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赤麻鸭
拼音名:Ch M Yā别名:黄鸭来源:雁行目鸭科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Pallas),以肉入药。生境分布:我国西部及内蒙古,冬迁至华东、华南地区。功能主治:补中益气。主治脾胃虚弱,脱肛,子宫脱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臭黄荆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黄荆:拼音名:Ch uHu nɡJīnɡ别名:斑鸠站、斑鹊子、短柄腐卑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ligustroidesHemsl.,以根、叶入药。叶夏秋采收,均晒干。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
-
鳖灰散
处方:鳖甲头(烧灰)。功能主治:男子阴头痈不能治者,及妇人阴疮脱肛。用法用量:以鸡子白和敷之。摘录:《普济方》卷三○一
-
红杉
拼音名:H nɡShān来源:松科红杉LarixpotaniniiBatal.,以树干内皮入药。生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性味:微辛,温。功能主治:主治痢疾,脱肛及气滞,腹胀等症。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黄毛榕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榕:别名:老虎掌、老鸦风、大赦婆树、毛棵来源:桑科黄毛榕FicusfulvaReiuw.,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祛风。主治气血虚弱,子宫下垂,脱肛,水肿,风湿痹痛,便溏泄泻。2两,水煎服。
-
滑利
滑利病名。见《局方发挥》。指痢疾患者痢下滑脱不禁,甚则可致脱肛。当分气虚、血虚,施治有所不同。《医学入门》卷五:“滑痢,…血分,四物汤加参、术、地榆、樗白皮;气分,真人养脏汤、大断下丸、灵砂苍榆汤。”参见痢疾、虚痢、虚滑痢等条。
-
绒毛诃子
来源:使君子科绒毛诃子TerminaliachebulaRetz.var.tomentellaKurt.,以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西藏。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涩肠,敛肺,降气。用于久泻,久痢,脱肛,久咳失音,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盗汗。备注:在云南同作诃子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油鸭
拼音名:Y uYā别名:小鸊鷉、王八鸭子、水葫芦、刁鸭来源:鸊鷉(B Tī)目鸊鷉科小鸊鷉ColymbusruficollisPallas,以肉入药。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收敛止痛。主治痔疮,脱肛:油鸭肉烧焦研面,每服3钱,日服2次。治遗尿:油鸭肉适量,煮熟食之。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棕叶狗尾草
别名:涩船草来源:禾本科棕叶狗尾草Setariapalmifolia(Koen)Stapf,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浙江、华南、西南。功能主治:主治脱肛、子宫下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木鳖子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组成:沉香2钱,枳壳半两(麸炒,去瓤),五灵脂半两(微炒),木鳖子半两(去壳用)。主治:小儿久痢,肠滑脱肛。用法用量:3岁儿,每服30丸,乳食前醋调茶清送下。制备方法:上药前3味为细末,次入木鳖子同研细,醋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
接脊
接脊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位于后正中线,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消化不良、脊背疼痛、腰痛、肠炎、癫痫等。接脊别名接骨。主治小儿痢疾、脱肛、癫痫、消化不良等。斜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香荆散
《三因》卷十二:方名:香荆散组成:香附子、荆芥穗各等分。主治:大人、小儿肛门脱出。制备方法:上为末。《直指》卷十四:方名:香荆散组成:大香附半两,荆芥穗半两,缩砂2钱半。主治:脱肛。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新水煎服。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荆芥散。
-
铁门栓
《回春》卷七:方名:铁门栓组成:文蛤(炒黄色)1两,白矾(半生半做)3钱,黄丹2钱。功效:固肠止泻。主治:赤白痢疾,五种泄泻。小儿疳疾,面黄肌瘦,肠滑脱肛,神疲气促。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黄蜡1两熔化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忌食生冷粘硬之物。
-
榆地玄归汤
《辨证录》卷十:方名:榆地玄归汤组成:地榆3钱,当归1两,玄参1两,生地1两。功效:急泻肠中之火。主治:大肠之火奔迫而出,不必大便而脱肛,疼痛非常。用法用量:水煎服。连用10剂全愈。
-
僧矾散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方名:僧矾散组成:密陀僧2钱,枯矾1钱,冰片少许。主治:脱肛。用法用量:先用苦参汤,或防风、荆芥汤洗,再以上药敷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
-
蒲黄敷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方名:蒲黄敷方别名:蒲黄膏组成:蒲黄。主治:脱肛不收。用法用量:敷肛上,手按抑令入,日2-3次。制备方法:上以猪脂和。
-
地榆芍药汤
概述:地榆芍药汤为方剂名,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处方:苍术一两,地榆二两,芍药、卷柏各三两。苍术8两,地榆3两,卷柏3两,芍药3两。制法:上药为粗末。功能主治:主治泻痢脓血,乃至脱肛。用法用量:每服一两,水煎服,病退药止。每服1两,水1大盏半,煎至一半,去滓温服。